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三公”经费公开,不能故意让人看不懂
新华社
2013-03-26 19:09

  新华社北京3月26日新媒体专电(记者任峰、乌梦达、郭宇靖) 近期,各地公开“三公”经费的大幕陆续拉开。这无疑是进一步打造“阳光政府”、推进政务公开的重要举措。然而,公众审视数据时却发现,一些部门的公开仍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一张薄纸,几组数字,不做说明,或者说了也让你看不懂——这就是当下很多部门“三公经费”公布的现状。

  比如公众关心的“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多数部门只公布了预算数,但这个预算数是怎么测算出来的?准备买啥车?超不超标?没有说明。换句话说,即使今年的“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比去年低了,也不意味着今年就不存在浪费——因为公众不知道标准。

  从不公开,到公开,确实走向公开透明了,但不能仍是一笔看不清的糊涂账。在几个笼统的数字之下,公众对“三公经费”的了解只能是雾里看花,更无从判断这些支出是否合规合理。

  这种羞羞答答的半公开,反映出一些部门缺乏接受公众监督的勇气和底气,不仅与公众日益增强的监督意识形成强烈反差,更让人着实感受到“改革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

  可以想见,改革再深入,公开进一步细致,会影响一些部门的利益。但说到底,“三公”经费是源于纳税人的钱。

  在民众“税意”日渐觉醒的背景下,仅仅公布几个数字还不够,还要让民众了解支出的依据是什么、支出的实际效果如何,并做好释疑和沟通工作。更为重要的是,三公经费公开不能有的是几句话,有的是几张纸,公开的范围和口径,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统一、详细的标准。

  除了部门主动公开,接受纳税人申请查询也应该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各部门信息不同,但如果可以依申请公开,自会有公众监督。说实话,只要部门配合,也就没有查不出的“糊涂账”。

  “三公”经费公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也是政府诚信、责任的体现,对于强化政府公信力以及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引入社会监督起着重要作用。如果个别部门将公开“三公”经费变成了一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应付了事的秀,那也是一种“渎职”。

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三公”经费公开,不能故意让人看不懂
相关推荐
运城女教师遇害案时隔22年再开庭:嫌疑人从被判无罪到再被起诉
时事
鉴抄还是猎巫?文学抄袭事件背后的“失衡”
文化
县领导督导检查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
新京号
新闻8点见丨“苏超”的作业该怎么抄;洛杉矶为何沦为“战场”?
时事
纪言:八项规定改变中国
新京号
这张图不是乱码,是7亿患有这种病的人眼中的世界
新京号
一个真正的“士”,不言告别丨纪念裘锡圭先生逝世
文化
填报时间公布!河北高考志愿填报须知来了
新京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成效和经验
时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成效和经验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