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民参与打花棍、打乒乓球等活动健身。东城区推广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旨在让体育融入生活,成为居民的生活方式。
东城区首个“奥林匹克·体育生活化社区”试点居民健身积分换礼品;今年将推广到约130个社区
2月1日,经历了近一周雾霾笼罩的北京终于迎来蓝天。临近9时,毗邻东二环的东四奥林匹克公园里锻炼的社区居民渐渐多了起来。踢毽、练太极剑、打太极拳……不一会儿,七八个活动小组都先后拉开了“把式”。与往常不同,前来锻炼的居民手中都多了一张健身积分卡。“坚持科学锻炼就能积分,积够分了还能找社区工作人员兑换花毽、握力器、乒乓球拍等奖品!”今年70岁的东四二条居民石琦在积分卡上工整写下自己当天锻炼的项目——太极拳。
居民坚持户外体育锻炼就能获积分奖励?没错!这是东城区正在全区187个社区推广的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模式中的一个新尝试。体育生活化社区提倡发挥体育“强身、健心、乐邻、睦群”的功能作用,推进体育进家庭、进单位、进学校,使公众能够更好地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
新规
坚持锻炼可积分兑奖
作为东城区首个“奥林匹克·体育生活化社区”,1月21日,东四街道正式启动社区居民健身“积分兑奖”活动。
东四街道社会体育指导员介绍,居民每次户外持续锻炼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运动量在中等强度以上,每周锻炼次数在3次或3次以上,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标准就能参与积分兑奖。
“这些标准我不仅都能满足,还超标了呢!”石琦说,自己参加了社区太极拳、太极剑两个健身队伍,每周至少锻炼五次,每次的锻炼时间都在两小时以上。
东城区体育局介绍,今年,东城区约130个“奥林匹克·体育生活化社区”将普遍采取“积分制”形式开展活动,即参加活动就可积分,根据积分,居民将免费或者优惠享有体育场馆健身、商品换购等生活服务。
现状
家门口就有兴趣小组
“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在体育生活化社区已成为一句流行语。
“每周如果不到我们碾子乐园里活动活动,这老胳膊老腿还真不得劲呢!”景山街道黄化门社区吉北9号冯锡善阿姨是社区的体育积极分子,冯阿姨每天都要出门活动活动胳膊腿,一边锻炼一边和街坊们聊聊家常,冯阿姨觉得,身体活动开了,心情自然就舒畅了。
黄化门社区位于景山街道西部,社区由两条街和6条胡同组成,全部是平房,是典型的旧城区传统街坊型社区。由于社区居民居住的全部都是平房,过去健身锻炼都要到一街之隔的景山公园和北海公园去,1998年,北京市首个户外文体乐园——碾子户外乐园建成后,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锻炼身体了。
2005年,黄化门社区挂牌成为北京市首个体育生活化社区,对于住在这里的冯阿姨和社区居民而言,体育早已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和“衣食住行”一样的生活基本元素。目前,黄化门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的人数已经超过了70%,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提升到60%以上,在这里,每位居民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常规活动小组。
东城区体育局副局长张庆春说,参与健身、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正在成为社区居民的自觉行动和内在需求。这也是体育生活化社区的初衷——让体育融入生活,成为居民的生活方式。
改变
用社区特色打破“单一”
近年来,随着体育生活化社区的建设深入,一些“瓶颈”也逐渐显露出来,如参与人口单一,参与者多为老年人;活动形式单一,多为体育活动等。
东城区政府决定,在体育化生活社区的打造中,结合奥林匹克精神,突出文化对于社区建设和居民生活的引领作用,奥林匹克·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将采取弹性的标准,即在统一的标准基础上,每个社区都可以根据自己社区的人口结构、地理位置、社区环境、文化等自身特色来开展建设。
“奥林匹克文化是广义的,体育运动中倡导的积极进取、包容和重在参与精神,同样可以体现在社区建设中。”张庆春表示,除了日常性的体育健身活动外,奥林匹克·体育生活化社区还须结合本社区文化,多举办以体育为主体的摄影比赛、书画展、趣味运动会等,吸引更多社区居民参与,鼓励邻里互助。
收获
居民热心参与社区建设
体育活动丰富了,居民身体更健康了,也逐渐开始主动参与社区建设。
东华门街道韶九社区文体主任孙继明发现,过去,社区一些餐馆不重视门前三包工作,对社区、街道工作也很少积极参与。餐馆员工通过参加社区运动会,真正融入了社区,现在餐馆不仅将自己的门前三包工作整治完成,还增强了对社区的责任心,每个月都会组织员工参与社区和街道的公益活动。
在很多社区,因为参加体育活动,邻里之间变得更加亲近了。黄化门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自发组织兴趣小组,很多社区居民还在社区内开展了自愿结健身对子活动,目前已经有136人结成了12个健身项目的健身对子68对。通过结对子,平时生疏的邻居走到了一起,在相互活动、交流中,邻里间的感情更亲密了。
展望
2015年普及体育化社区
2012年,东城区政府决定,为全区每个社区投入10万元的“奥林匹克·体育化生活社区”创建经费,为已建成的社区投入1.5万元的工作引导经费。预计到2015年,东城区将为普及体育化生活社区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
这些资金,将用于为社区更新完善健身器材,为居民健身团队购买基础器材,以及聘用社区社会化体育指导员。
目前,东城区已完成了63套全民健身工程的更新工作,为全区符合标准的415个健身团队配发了广场音响机;东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已达4000多人。
去年11月至今年5月,东城区体育局还将在121个社区试点“奥林匹克·体育生活化社区”的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将结合社区交通、居民分布特点,利用社区街道、胡同等地理优势,将体育与生活结合,针对儿童、在职职工、老年人等不同人群的需求,建设体育生活化社区活动体系;建设体育生活化社区网站,使其成为全区体育信息发布的平台、意见建议收集渠道、居民交流和参与社区建设的阵地。
按照东城区政府全面创建体育化生活社区的规划,到“十二五”期末,东城区的187个社区将全部建成“奥林匹克·体育生活化社区”。
“奥林匹克·体育生活化社区”回顾
2003年
首个将奥林匹克精神和社区建设相结合的奥林匹克社区在东城区东四街道诞生。
2005年
北京市体育局与东城区政府在景山街道黄化门社区试点开展“体育生活化示范社区”建设实践。
2008年
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国际奥委会荣誉主席萨马兰奇亲自为社区公园“顾拜旦”、“萨马兰奇”、“罗格”三尊铜像剪彩并留下手模。
2011年初
在总结东四奥林匹克社区和东城区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东城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建设“奥林匹克·体育生活化社区”的目标。
截至2012年底
经过8年建设,东城区的187个社区中,共有133个社区被市体育局批准为体育生活化社区,占东城区社区总数的70%。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魏铭言
本版图片/东城区体育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