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指责学者“冷血无情”,过了
新京报
2012-12-17 02:30

  ■ 马上评论

  一个在消除贫困方面身体力行的学者,不应该是网民构想出来的那个“冷血”者。

  据报道,本月13日晚,中国社科院教授唐钧做客央视一节目解读两起民工冻死事件。节目过程中,唐钧面带笑容,被网友批为“冷血无情”。唐钧日前表示,在看到了网上的指责声后,他当晚就发布微博道歉。他还表示,自己面相就是如此,脸上的笑与对待此事的态度并无关系。

  连日来,被指“笑得合不拢嘴”的唐钧在网上遭到了猛烈攻击,甚至有人指其“冷血无情”。如果只是将“唐钧的笑”与无名氏农民工的死简单联系在一起的话,接受起来确实并不容易。有人街头冻死,有人含笑点评,这样的场景当然容易刺痛公众,让人愤怒。不过,仅仅依据唐钧做节目时的表情就大张挞伐,不免有些过分了。

  其一,唐钧自己讲,平时面相即是这样,并未刻意注意。尽管这种说法没有得到网友原宥,不过,却也并非完全是一种托词和借口。没有及时变化固然不对,不过,似乎也不宜过多苛责,甚至上纲上线。

  其二,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评价一个人,不仅要观其言、看其相,更要了解他具体做了什么。在“笑评”这一期节目中,唐钧的分析诚恳而不失激越,冷静而不乏同情,既指出了现行救助管理办法存在的盲区,也对政府兜底提出了希望,并无任何轻佻、嬉笑的表现。这样的评说,又如何称得上是“笑评”?

  而从一个更开阔的视野来看,唐钧研究员多年来致力于中国社会政策的研究,在社会救助制度、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过深入的调查,并积极建言,影响并推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他在20多年的不间断言说、著述中,也在向国人普及社会保障的基础概念。这样一个在消除贫困方面身体力行的学者,不应该是网民构想出来的那个“冷血”者。

  作为公众人物,应该在一些场合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妥当。不过,也要警惕那种不加分辨即炮声隆隆的做法,要知道,揪住一个细节,随意“污名化”一个人,也是一种不公平、不公正,甚至是一种网络暴力。

  □胡印斌(媒体人)

相关推荐
高校原创文化精品 | 北京大学原创音乐剧《大钊先生》:青春筑丰碑 红楼歌未央
新京号
一个女性主义者的动物伦理
文化
《关于新冠疫情防控与病毒溯源的中方行动和立场》全文发布
第一看点
《关系5.0》:技术正在重塑亲密关系,这一切如何发生?
文化
小行星猎人:怀着敬畏之情仰望星空
文化
雅各布·布克哈特:我早就知道,我的人文理想与现代无缘
文化
拜登的告别
国际
真实案件被揭露,看待《洛丽塔》的视角应该改变了
文化
乡村人如何把自己装上书架?法国20世纪“农民作家”图文鉴
文化
你我普通人的平凡勇气,也能像蛇一样以柔克刚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