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一个团队拍出一张“随意”的街头照
新京报
2012-12-07 02:30


DKNY连衣裙,YSL太阳镜,Kesslord高跟鞋,Marc Cain毛背心作为手包


Club Monaco西装,Guy Laroche礼服裙,ARTE珠宝,Pelle Moda高跟鞋


Guy Laroche礼服裙,Cole Haan高跟鞋


吴奇隆街拍


李晖街拍


P1与品牌合作的街拍


刘雯街拍


Eric高街拍


国外摄影师街拍现场


江南街拍


街拍AP

  街拍历史悠久,但之前在国内,街拍还一直未进入时尚主流地带。普通人的街拍传播影响力不够,看的人寥寥。明星街拍往往转化成娱乐小报的狗仔八卦,根本没人关注服装穿搭。但与时尚大片的视觉极致不同,街拍才是离我们最近、最接地气、最好玩的穿搭游戏。

  尽管是在近五年的时间中才被大众所熟知,但街拍绝不能算是新鲜事物。

  从为《New York Times》供稿二十多年的“街拍鼻祖”Bill Cunningham到时下Tommy Ton、Scott Schuman等众多知名街拍摄影师被关注追捧,成为时尚圈的明星,街拍也不再只是时尚的边缘化产物,而是一个能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独立领域。

  有了影响力必然会带来利益,有利益纠葛就必然会带来争议。在某种程度上,街拍摄影师和独立设计师的处境相似,角色往往会纠结于艺术家和商人之间的平衡。著名街拍摄影师Scott Schuman在接受Harper's Bazaar采访时就明确指出街拍摄影师该反思了——越来越多的街拍摄影师只会拍秀场头排, 只会拍那些已赫赫有名的人,只会拥挤在时尚之都,而不是“良心”拍摄,也不会到小城市,关注那些不出现在时装周而真正有街头风格的人。

  但这种呼声只会一闪而过,和以往不同,街拍已经不是街拍摄影师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到一个商业链,关系到商业运作。有时候,一张看上去非常随意的街拍照,几乎会花到杂志拍摄的时间,会有造型师、色彩校正师、修图师、摄影师的加入组合,成了团队工作。就连我们所认为的“普通”街角,说不定都是花几个小时精心挑选出来的场地。而那些被街拍的主角,也只要“演”好一个街头潮人角色。

  街拍已不再纯洁,它正被品牌营销、公关公司等窥视,你所看到的各种街拍,它们可能都是收费广告。时尚评论人Ruth La Ferla这样总结。

  事实上,这种现象在中国也已萌芽,甚至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可以看见很清楚的一个转变是:以前那些潜伏在三里屯VILLAGE、西单等时尚潮地的街拍摄影师都已不见,我们看见的更多街拍是一个团队专门打造的明星、名人、模特的街拍。

  “很大程度是因为观众对其它普通人的街拍已经看腻,草根再也不能吸引人们的目光,在这个阶段,明星和名人的影响力以及吸引力也就凸显出来……”时尚评论人Kristy说。的确,比如茶余饭后的谈资,除了谈论天气,在谈论人们穿着打扮时,一个公众人物能引起的共鸣比普通人要高很多。

  国外时尚评论人对街拍商业化所持的意见褒贬不一,有人把它提升到了参与者道德的高度,有人则把它看作是众多营销方式中的一种,谈不上好坏。

  如果以长远的目光来看,街拍要得以继续生存而不是昙花一现,商业化必不可少。而商业化和街拍的融合也并不矛盾,就像设计和商业的结合并不矛盾同属一个道理,商业的团队合作和团队力量,能让街拍有更多外力的支持,以强调物质为主的时尚圈并不需要苦兮兮的人和事。

  至于商业化的街拍是否属于软性广告和植入性广告的问题,只要仔细想想,现在的时尚行业,哪本时尚大刊不是充斥着植入性广告?只是,除了植入广告,有其它自己的观点和能给读者带来她们需要的,同时不让她们感到反感,这才是最重要的。

  人们关心的街拍商业化问题——目前来看,街拍的商业化指数还比较低,并不能简单称为一种经济模式。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绝对是多方共赢的合作形式,只是大家所赢得的回报各有不同。

  想为国内街拍正名

  ●李晖(Stylist,“我们的街拍时刻”出品人)

  创立“我们的街拍时刻”,初衷很简单。我希望为国内街拍正名,以有限的力量尽可能改变现状。相较于“街拍”的书面概念,我更关注街拍能为大家带来什么。在拍摄明星时,他们绝不仅仅是被动接受者,我们讨论搭配,沟通风格,每次的成片都是大家共同对时尚街拍的感悟。

  很多明星会说:“我这周都准备这么穿出门了!”所以,这不是只在图片上展示的时尚,这也是真实的可实现的搭配。在我们的微博上,每天有成百的普通网民在@我们,有很多还会展示他们自己的日常穿搭,通过明星的号召力,希望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体会街拍和时装搭配的魅力,我觉得这就够了。

  在“我们的街拍时刻”项目启动之初,我更多是怀揣着“玩时装”的心态来开展的街拍项目,特别幸运的是,这个想法得到了高圆圆、刘雯、张梓琳等圈里好友的全力支持。街拍出来后,很多明星朋友都力挺。

  最开始,我们只有一个摄影师,后来团队逐渐壮大,我们有了时装编辑、美术编辑、运营编辑等专职人员。遗憾的是,由于档期安排、时间冲突等客观原因,我们依然面临人手短缺的问题,错过了一些特别好的拍摄机会。我相信未来的团队会继续壮大,也会更加专业。

  无论是ZARA、H&M这样的高街品牌,还是FENDI、CHANEL、LONGCHAMP这样的奢侈品牌,对于街拍搭配来说,从来没有界限。我可以穿ZARA的衣服,背CHANEL的包,只要够美、够潮,搭配在一起浑然天成,这就够了。

  街拍里没有“怪异”

  ●Eric高(Social network网站P1.CN时尚编辑,时尚博主)

  “街拍”说白了其实就是拍街头的美,不只是人美,穿着美、搭配美、细节美,都可以成为街拍主角。至于什么是“美”,因人而异。最初的街拍可以说是很朴实的,没有太多因素去干扰摄影师捕捉美的镜头,拍下在街头发现的那些与众不同的美。而现在影响街拍的因素很多,以前时尚产业是直线条的,设计师设计服装,一小部分精英时尚编辑被邀请去看秀,然后在杂志上发布趋势,这是大众获取时尚信息的唯一方式。而现在有了博客,每个人都能成为媒体。网络上的时尚灵感随处可见,所以现在的街拍被认为是“时尚和生活之间沟通的一座桥。”

  很多人都觉得街拍里会看见一些很吸引眼球或者被称之为奇奇怪怪的造型,其实,在街拍里没有“怪异”这个词,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审美观点。我们不应该把自己对美的观点加在别人身上。有的人敢穿,敢于表达自己对美的见解,那我们为什么不拍?街拍只是P1.CN的一部分,也是P1.CN成立以来最成熟的产品,我们的街拍追求风格、质量、国际化。从不刻意因为一件衣服好看而去拍摄,而是去寻找人的魅力与独特的吸引。

  作为品脾设计师,如果没有哪个时尚达人穿着你的作品去看秀或被街拍,那品牌就要该质疑了。在过去,只有设计师或杂志告诉我们什么是潮流,而现在被街拍取代了。街拍不仅能炒红一个品牌,也能拍红一个普通人。我们将迎来“街拍主义”时代,品牌的设计也会越来越重视街拍。而说到商业化,国内的微博就是一个很好的盈利方式。

  国内商业化刚萌芽

  ●江南(Stylist,时尚编辑,街拍APP出品人)

  商业化不是贬义词,街拍也是可以盈利的,至少目前我们看到国外的模式是这样,影响力很大的博主,比如意大利的Chiara Ferragni,她就完全被当成明星来打造,和品牌的合作很多,也有专门的团队帮她打造,她粉丝众多,在Instagram上随便发一张照片都会有几千个回应,她的衣服有很多都是品牌送的,很多品牌都争相邀请她去参加活动,希望能在她的博客上曝光。去年戛纳电影节,她也以博主身份受邀去走红毯,这在以往是没有过的。

  在国内,有这种影响力的博主还很少,所以商业化也仅仅是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也有不少品牌找我合作,在挑选合作伙伴的时候,我觉得最首要的,要是自己喜欢的品牌,其次是好搭配,值得推荐的。在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前提下,如果有比较自由的发挥空间,我会考虑。不过说实话,一旦开始了品牌合作,自然会涉及到控制,因为品牌对曝光是有要求的,你不能只是自己用手机随便拍几张,在拍摄、制作、整理方面,都要求有一定的水准,这就会消耗人力、物力,品牌也会提供一些金钱上的资助。

  而我和YOKA合作的街拍APP,基本用的都是我在国外时装周拍摄的秀场外和街头有风格的照片,现在已做了两期,谈不上赢利,只能说是一种尝试。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都喜欢轻松的、有趣的东西,如果以后要做一本街拍杂志,我觉得首先要保证杂志是有趣的,让人有阅读的愉悦感。

  已成为付费广告?

  ●唐小唐(无时尚中文网创始人、主笔)

  早在纽约时装周前夕,时尚评论作者Ruth La Ferla就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引起轩然大波的《Who Am I Wearing?Funny You Should Ask》,指出如今在时装周大热的街拍,多数是商业行为,也就是设计师或品牌通过付费方式让名人或时尚博主来穿戴他们的服饰。纽约时报这篇文章还采访了专门从事此项业务代理的公司Socialyte,正是因为这样的公司存在,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博主和品牌之间金钱和商业合作已经是一条产业链。采访中,Socialyte的中介Daniel Saynt就表示,街拍已成为付费广告,这是一项公开的业务,而在时装周期间他们就承接了很多品牌的此类广告,并监督时尚博主是否被街拍摄影师拍到。

  从事此项业务的Trendsparks在时装周期间完成了200件这样的街拍植入广告任务,广告分别来自18个品牌和零售商,从Pink&Pepper限量版系列到著名品牌Vera Wang及代购网站Pour La Victoire都有。

  将新品牌和大品牌混搭是最新的公关方式,在国外,这已经成了街拍的一种操作方式。或者和H&M合作植入街拍的Anna Dello Russo最有发言权,虽然她拒绝透露合作给她带来的收益,但在她看来,“这是一个新的合作模式,是当下时尚文化的一部分。”

相关推荐
特朗普“对等关税”临近,最焦虑的是美国传统盟友 | 京酿馆
观点
“困境儿童”写入一号文件,公益人士:情感帮扶需要多方参与
乡村
新闻8点见丨起底运营商“幽灵电话卡”;北京春日赏花攻略来了
时事
“三千孤儿”的漫长归途
时事
缅甸震区的Win Star酒店:中国玉石商人被震碎的淘金梦
时事
特供中国游客,国外开始批量打造网红景点
新京号
五一疯狂“拼好假”,是当代牛马最后的救命稻草
新京号
跳出胜负束缚后的路,该怎么走下去?| 专访吉井忍
文化
人工智能群星闪耀时——探访北京“人工智能第一城”
北京
“任何人无权触碰用户数据” 百度公开“开盒”事件调查详情
第一看点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