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胡同串子”聚会 聊北京那点儿事
新京报
2012-11-12 02:32

  近30位60后70后北京网友欢聚一起,谈论儿时趣事及城市变迁,表达对胡同的热爱和留恋

  新京报讯 (记者李禹潼 王嘉宁)10月26日晚,近30位60、70后的北京网友相聚在东城区翠花胡同的一家饭馆,参加一次自发组织的“胡同串子”聚会。

  爱北京

  微博起名“胡同串子”

  在聚会现场,墙上的红纸上写着“胡同串子首次聚会”。参加聚会的网友们,纷纷在红纸上签下了自己在微博里的名字。北冰洋、牛栏山二锅头、爆肚炒肝…老北京餐桌上常出现的美食摆满整个桌子。

  活动的发起人金瓯说,自己从小就在皇城根下的胡同里生活。“别看胡同地方小,故事可不少,邻里邻居热热闹闹的感情甭提多好了。我小时候最爱做的事儿就是串胡同,所以我们这代人又叫胡同串子。”金瓯说,虽然现在已经搬离胡同,可自己依旧热爱这个称呼,连自己注册微博时,还将皇城根胡同串子作为自己的名字。

  微博中,金瓯拥有六千多的粉丝。

  “粉丝们大多跟我一样,是土生土长的胡同人。我们经常在微博里聊胡同,聊小时候的趣事,聊老北京的饮食……打都打不住。时间长了大家都成了朋友,那感觉就像小时候胡同里的邻居一样”。

  谈儿时

  “没住过胡同的人不懂”

  席间,参加聚会的网友们相互聊起自己的小学、中学,聊起十多年前的西单、王府井,从串胡同时的趣事,又聊到这些年来的搬迁……话语间透着对胡同时光的留恋。

  “我们越来越老,胡同越来越少。”一位网友眼眶有些湿红,“对胡同的热爱,没住过胡同的人,不懂”。

  “要说对胡同的了解,还是况大师最有发言权。”金瓯拧开手中的牛栏山二锅头,把况晗的酒杯斟满。

  在出版社做美术编辑的况晗,拿出一个牛皮纸袋子,慢慢把棉线绕开,从里面拿出几十张胡同铅笔画的影印版。“况某不才,就喜欢画点画,这些图大家喜欢的就只管拿着吧。”况晗说罢,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这是平安大街,我小时候每天上学都从这里过”、“对对对,几十年前的簋街就是这样的”……看着况晗拿出的影印版,感慨于儿时胡同逐年减少的60后和70后们,久久不肯移开视线。

  网友们谈论着,你一言我一语,就像多年未见的老北京的老邻居们。

  ■ 讲述

  “画胡同,为了把老北京留住”

  52岁的江西人况晗,是中国石化出版社的美术编辑。

  “胡同中有蜗居的怀念”

  “9平米,小小的一个方块,吃喝拉撒睡都在这儿。”况晗记得,他当时住在和平里西街的一条狭窄的胡同里,这里也成了他和妻子在北京的第一个家。

  “我深爱胡同,除了对胡同文化的热爱,更是对那段与妻子蜗居胡同生活的怀念。”况晗称,他的第一幅胡同画,就是院子里大石榴树下的两个垃圾桶。随后,家里的盆罐、拥挤的公共厨房、院里玩耍的孩子、邻家的宠物,都成了他绘画的素材。

  一位家住南池子的老人看到况晗画的胡同,抱着况晗哭了。老人称,他的家面临拆迁,住了一辈子的胡同将被高楼取代,他对胡同的感情很深。

  “我当时就想,要替他们把胡同画下来,把家留住。”况晗说。

  “墙上拆字刺痛我的心”

  一个胡同需要转好几天,再加上作画,效率太低。

  为了提高效率,况晗买了台相机。见到胡同先拍下来,回家再照着照片画。“但还是来不及。”况晗时常念叨,快门还没按下,拆迁的工程车就启动了,“胡同红砖墙上,圆圈内大大的拆字刺痛了我的心”。

  经多年积累,2008年,况晗出版了《留住胡同—况晗款线条铅笔画作品选》。

  有人希望况晗把一些胡同素材、画作拍卖。“我画的是胡同,是历史。”他拒绝了。

  “胡同是北京胡同人的梦”

  “我不愿出名,让我画画吧,只有面对画纸,心才能静下来。”况晗说:“年纪大了,画得慢也画不动了”,但是“画不完呀,转胡同那些年留的资料太多了,想一张一张都画出来”。

  况晗说,白天要上班,只能晚上画画,“一边画一边被感动”,更主要的是为了留住老北京,因为胡同“是北京胡同人的梦”。

相关推荐
北方最强普通地级市,有多特殊?
新京号
打开北京的“N”种方式:四季就在出门左拐五分钟的地方
文化
北京唯一电报窗口迎来市民打卡怀旧,“惜字如金”承载时代记忆
北京
跳出胜负束缚后的路,该怎么走下去?| 专访吉井忍
文化
“手机式童年”之下,同伴玩耍、一觉天明渐行渐远
文化
8年前,北大学生「过家家」开了间咖啡馆...
新京号
“宋词奶奶”钮薇娜:选择认真地老去丨逝者
时事
“刷到这句话就滑走”,一模一样的网红预制文案把网友练成侦探了
新京号
京西“村晚”:乡情藏在饺子和戏里
图说
徐光耀别传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