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王忠诚完成万例开颅手术
新京报
2012-09-30 02:30


王忠诚
中国神经外科专家、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

  坚持工作62年,国内近万名神经外科医生中,约半数培养自他领导的神经外科

  “我怎么成这样了,我还要工作呢。”今年2月,已被病魔缠绕、躺在病榻上的王忠诚一脸焦急。实际上,这位满头白发的87岁老人,已工作了整整62年。他做过的开颅手术超过一万例,曾被国外同行怀疑“是不是多了一个零”。王忠诚是中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保持着多项神经外科手术的世界纪录,在全国各地建立神经外科基地。

  “应该感谢病人”

  王忠诚曾做过一万多例开颅手术。

  这其中,包括多项神经外科手术的“世界纪录”。比如,成功治疗世界上最大的脑干血管母细胞瘤、世界上最大的枕大孔脑膜瘤,一次成功切除10个脑干和脊髓内多发血管母细胞瘤……

  他曾令国外医学界震惊。

  1995年,已是古稀老人的王忠诚,主刀成功剥离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脊髓内肿瘤。那个瘤子长约22厘米,侵占了9节椎体的空间,病人愈后没有留下一点后遗症,连煤气罐都能扛。这次手术被国外同行称作是不可思议的“世纪之作”。

  他还带出了一批神经外科的杰出学生。目前,国内近万名神经外科医生中,约半数是经过王忠诚领导的神经外科培养出的。

  2008年,84岁本命年的王忠诚,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那一年,老人面对镜头接受采访时,并未提及自己的“世纪之作”,却想起了年轻时一次并不成功的手术。

  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王忠诚为一个病人做手术做了26个钟头。他的助手换了两遍,但他不能下手术台。他不吃不喝,甚至没去过一次厕所。

  “一点尿都没有。”因为病人一出血,他便马上浑身冷汗。然而,手术的结果,是病人最终没有救活。

  40多年后,王忠诚依然不能忘怀这次失败的手术,他归咎于自己缺乏经验。但自那以后,这类病人他都能治好了。他说,自己治好的病人,是得益于那个牺牲的病人。“我们应该感谢病人。”

  “吃射线”十年

  今年2月,87岁的王忠诚病倒了,住进医院接受一次次治疗、放疗。“我怎么成这样了,我还要工作呢。”老人仰起脸,焦急地望着从国外赶回来照顾他的女儿王锐。

  实际上,“健康”二字,早在半个多世纪前便离开了他的身体。

  据王忠诚最早的学生罗世琪回忆,上世纪50年代中国神经外科刚刚起步时,最大的难题是“诊断”。那时,神经外科医生要想诊断脑瘤、血管瘤在什么地方,非常难。

  当时,国内采用的诊断方法是“气脑造影”,令病人痛苦得难以忍受,甚至还会造成残废或死亡。而国外已开始使用“血管造影”,能将危险性从百分之二三降低到千分之二三。

  为提高诊断技术,王忠诚开始研究“血管造影”。他回忆,当时国家还很穷,百废待兴。放射科给医生做防护的“铅围裙”数量有限,他经常在无防护的情况下“吃射线”——每天三四个病人,给病人照一回X光,就等于给自己照一次。

  这样的日子,王忠诚足足度过了十年。

  在积累了2500份脑血管造影资料,并在1965年出版了中国首部脑血管造影术专著的同时,他的白血球降到3000左右——常人是6000到1万。过低的白血球令他经常发烧,光肺炎就得过8次。

  “王忠诚为了学科的发展,不惜吃射线,没有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是做不到的。”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曾感慨道。

  而王忠诚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他关于脑血管造影术的研究成果,使中国神经外科诊断水平缩短了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30年的差距。这项技术一直使用到上世纪70年代末,直到CT技术引进中国。

  新京报记者 温薷

相关推荐
全区首例!
新京号
杨建:显微镜下的“缝纫师”
新京号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专委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组莅临拉萨市人民医院开展高原
新京号
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理事会换届,王贺胜任理事长
时事
援藏医疗团队再创生命奇迹:高原高危产妇平安诞子
新京号
国家级荣誉!他们是皖南医学院的骄傲
新京号
与时间赛跑,阿尔茨海默病能靠手术治疗吗?
时事
助截瘫患者恢复手部运动,这项脑机接口今年将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
北京
“心”突破!皖医弋矶山医院勇攀学科高峰
新京号
脑机接口技术会让人脑无所不能吗?专访北京脑所所长罗敏敏
北京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