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联书店八十岁了,这个年纪,大概正好与她在读者心中的形象相合——很多年来,三联便是以一代代老先生深入浅出的言说,为很多青年完成了启蒙。但另一方面,80年来,三联书店的形象又不止于此。我们在此以三联书店的三大传统“生活、读书、新知”分别为主题,试图还原出一家出版社与社会思潮产生强烈互动的过程,更希望三联能在承继传统的基础之上,继续成为“精神家园”。
在读书界的传统认知当中,三联书店首先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以三联的出版物品质和影响,当然当得起这样的赞誉。但知识分子读物,只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者中的一端,从生活书店的传统去考量,对社会大众、特别是对青年的精神影响,是三联书店非常重要的另一个层面。看看1948年以前生活书店的出版物,青年人的恋爱婚姻和心灵苦闷,对社会现实的着力批判,是当时的重点,这一传统绵延至今,成就了三联积极介入社会、介入生活的时代形象。回顾过去30年三联产生过巨大社会影响的作品,从《傅雷家书》到《我们仨》,从金庸的小说到蔡志忠的漫画,从史蒂芬·柯维的成功学到LP的旅行攻略,成长励志衣食住行精神娱乐,无所不包,是为大生活。
当然,对读书人而言,三联的历史价值首先还是那句“读书无禁区”,《读书》杂志也曾经是诸多学子的启蒙读物。而三联本身,更是一再拓展自己的出版范围,不断以新的图书品类给读者带来惊喜,以此实践着“读书无禁区”这一理想。最近十多年几次有影响的阅读潮流当中,诸如陈寅恪的自由精神、乡土中国的传统寻思、城市规划的实践探讨、古典音乐的热潮涌动等等,大都肇始于三联,这些专业与大众接缝处的好书,在很大意义上拓展了公共社会的思考空间,这也是一家出版社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最好方式。
爱生活,喜读书,求新知。三联现在有两本著名的期刊,《三联生活周刊》和《读书》,而创办一本《新知》杂志,大概只能是一代代三联人的梦想了。虽然如此,前后二十多年之间,三联的两套《新知文库》却分别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两个方向,为读者带来了新鲜的思想与理念。萨特、海德格尔引入中国之际,还可以说只是旧说,后来的萨义德、福柯等人,则带来更多的思想冲击。至于《别闹了,费曼先生》这样的作品,在带来欢乐的同时,又悄悄播撒下多少热爱科学的种子!
无论60年还是80年,要历数三联有影响的出版物,几乎是一件不可完成的任务——这些好书太多了,而且很多书都与社会现实产生互动,成为一时的潮流。而在所有这些好书的背后,生活、读书、新知三种精神向度,其实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三联书店能融入那么多读书人心灵深处的关键所在。最近几年,随着出版大势的转变,三联似乎正在失去那种“唯一性”的地位,三联的出版物中也出现了一些小小的变化,但只要守住这三种精神向度,读书人对三联的热爱,就不会改变。
□书评编辑部
半个多世纪以来,三联游走在物质与文化生活的三角地带,以文化的浸润之力,思想的启明之力,夯筑关于生活的价值基础:私人的,是尊严与幸福;公共的,是自由与正义;精神的,是丰富与清健。
在生活·读书·新知之中,“读书”位居中间,可谓生活与新知之间的桥梁。无论是早期的《读书生活》半月刊,还是1979年创刊的《读书》杂志,均以解放思想,传播知识和启蒙为己任,为不同时期读者的生活开启了一个新的窗口,并传播了新知。
“新知,指的是人类知识领域的新发现。从四十年代的‘学术文库’,到八十年代的‘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再到九十年代的‘学术前沿’,三联书店一直致力于向国人介绍思想文化领域最新的成果与发现,启迪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