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一场特大暴雨房山转移两万人
新京报
2012-07-23 03:45


昨日,一位教官抱着一名学员离开被洪水围困的少年军校总校基地。


工作人员在清理满是泥浆和杂草的学校食堂。21日晚的暴雨导致山洪暴发,房山区青龙湖镇的中国少年军校总校基地的351名学生、60余名教工被困。


昨日,房山区常乐寺村,从上游冲下来的环卫车,村民纷纷表示此车不是本村的车,不知从哪里来。


昨日下午,阎河路与良三路路口北,一块巨石躺在路边。21日,此路口发生滑坡,一块重达40余吨的巨石跌落,阻碍交通。


昨日,房山区河北镇,村民郝先生在家门前整理救他性命的绳索。21日,郝先生和妻子被困家中,靠村民抛绳索和搭滑轮脱困。


昨日,北车营村街道,五台各式各样的汽车被山洪冲击到排洪渠中,拧在一起。

  最大降雨量为河北镇,达541毫米;洪峰昨日顺利通过房山区

  新京报讯 “7·21”特大暴雨,北京房山成重灾区。昨日下午,房山区政府发布官方消息,截至7月22日15:30,房山区共转移受灾群众21690人。

  据悉,截止到昨日上午9时,洪峰顺利通过房山区。

  昨日上午,房山区防汛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分派13个调查组奔赴13个山区乡镇调查水情及灾情。

  平均降雨281.1毫米

  据房山区政府介绍,2012年7月21日10时起,房山区普降暴雨,局部地区出现大暴雨。

  截至22日8时,房山区平均降雨281.1毫米。其中山区平均降雨313毫米,最大为河北镇达541毫米;平原平均降雨249.2毫米,最大为城关达357毫米。

  昨日凌晨4时,整个房山区范围内的降雨结束。

  昨日一早,区委领导再次赶赴张坊拒马河流域等重点地区,查看灾情,现场指挥救援。

  启动红色汛情预警一级

  据房山区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人介绍,21日18时左右,该区发布了红色汛情预警一级机制,通过群发短信、区电视台发布通告、正式公文的形式,向各级防汛部门发出消息。

  截至目前,具体的伤亡数据正在统计当中。

  该负责人介绍,北京市最早发布暴雨蓝色预警时,房山区启动了相应预警机制,接着北京市发来暴雨橙色预警,而此时房山达到了可以启动红色预警的条件,21日18时,房山区果断启动了红色预警。

  “这次及时果断启动了预案,包括房山区防汛应急预案,分片的山区有山洪灾害预案、拒马河应急预案、大石河防汛预案,根据地点、区域不同特点启动。”负责人介绍说。

  他解释称,由于连续13年干旱,大石河平时处于干枯期,而作为北京应急水源地之一的拒马河拦水量也很小,所以大暴雨后,在下游出现了洪峰。

  房山官微公布最新灾情

  21日开始,房山区政府微博、房山水务局微博与网民和受灾人员进行了及时互动,公布最近灾情、提供电话、解决用水问题等等。

  房山水务也发出微博,从北京市防汛指挥办公室紧急调拨了10台排水泵,准备对平原积水严重的地点进行强力排水。

  房山区防汛指挥办消息称,救援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危房险户已经得到妥善安置,被子、米、面、油等救灾急需物资正在组织运往该村。

  此外,良乡地区两水源地电源由于雨情遭到破坏,房山区水务局已与良泉水业公司启用良乡应急水源井,并紧急调用长阳第三水厂水源进行调配,确保居民用水。

  【重灾地·青龙湖镇上万村】

  一场300多个孩子的完美救援

  少年军校总校基地351名学生、60余位教工被困,经救援全部转移

  22日早6点,房山区青龙湖镇上万村,校工刘梅像往常一样,来到离家不远的中国少年军校总校基地,准备为300多个学员做早饭。还没进门,她便发现这里的一切已被暴雨改变。

  头天看见的汽车还停在原地,淹得只剩车顶;基地大门和主干道都淹在水里,基地往外涌出的水将路冲出了一个大坑;基地对面原本一片望不到头的玉米田,变成了瓦砾场……

  “孩子咋样了?”刘梅猛然回过神来:基地成这样了,300多个孩子在哪?

  山洪疯狂灌进基地

  14岁的黄鲁月和6岁的妹妹是8天前被父母从青岛送到基地的。每人交2200元后,她们将接受10天的军事化管理和训练。

  21日17点来钟,雨很大,大到孩子们已无法穿越那片长宽各30米的绿化带和水泥地从食堂回到宿舍。

  “脚下一凉。”黄鲁月和学员们惊叫起来,一楼宿舍进水了,10多分钟后积水已有20厘米。教官和辅导员也意识到情况不对,他们发现基地南侧围墙已被大水冲开。基地坐落在山脚下,失去围墙的“保护”,浑浊的山洪发疯似地灌进基地。

  “所有人都急了。”20岁的郭红佛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来基地的实习辅导员,他和教官们发现,宿舍在基地中的位置稍低。17点30分,教官和辅导员决定,把孩子们向食堂转移。

  “转移孩子时,外面的积水已经到了腰部,有1米高。”300多个学员,从6岁到14岁不等,很多学员年龄太小,郭红佛不得不抱着他们。为加快转移速度,一个孩子骑在他的脖子上,这样他手里还能再抱一个。

  第一次转移进食堂

  接近18点,滂沱大雨中,所有学员都被转移到了食堂。教官和辅导员发现,食堂也不安全,比宿舍高不了多少,洪水往食堂倒灌,锅碗瓢勺浮了起来。

  有人把个子矮的学员放到餐桌上,还有学员爬到洗碗池里,“水涨得太快,有的孩子开始吓哭了。”

  同为实习辅导员的崔常盛发现,虽然学员们都站在桌子上,但水很快漫过桌子,没站人的桌子飘了起来,晃晃悠悠被卷到门外。

  积水还在升高。郭红佛有1米8,接近18点半,洪水已经到他胸部,上衣没口袋,手机没处放,干脆扔掉,“耽误照顾孩子。”

  “救命绳”重回宿舍

  由于担心彩钢板搭建的食堂会塌掉,19点来钟,教官和辅导员开始第三次安置学员,他们带着孩子走出食堂,冒雨站在基地内地势较高的西北角。看着学员们被大雨淋得乌青的小脸,接近20点,第四次转移。教官们认为宿舍楼相对牢固,“转移到宿舍楼二楼。”

  齐胸深的洪水里,在食堂和宿舍之间,教官和辅导员设置了一条用消防栓替代的牵引绳,抱着孩子、顺着牵引绳,把学员们一个个转移到二楼。

  “谁也不敢离开基地,不知道外面究竟成了什么样子,通向基地外的路早已一片汪洋。”崔常盛说,他们忙着转移孩子,几乎所有的手机全被洪水泡坏,他们是凭着仅有的一两部电话向外求救的。

  放弃连夜转移学员

  这个“救命”的报警电话,北京市公安局房山分局、北京消防是接近18点时接到的。

  “消防、军队都知道了情况,大家都奋力向基地赶。”昨晨5点,在基地门外守了一夜的一名民警说,通向基地的路多处积水,很多民警和消防队员、部队战士是徒步到达的。

  郭红佛是第一个跟“外界”见面的人。接近晚上8点半,郭红佛担心洪水再升高会漫过二楼,便一个人摸索着走到基地大门口,刚好见到徒步赶来的消防官兵。

  “放心了。”郭红佛说。

  “按照之前的预案,救援队伍打算把孩子转移出来。”房山公安分局一民警说,救援队伍评估风险后认为,暴雨时下时停,路面到处积水,救援车辆无法迅速赶到。即使把孩子转移出来,深夜不见五指,也无法保证全体孩子的安全。

  消防官兵对学员们栖身的宿舍楼进行评估,决定让学员们呆在宿舍楼里,“宿舍楼结构结实,暂时不会出现危险。”

  400余人全部获救

  “水和食物拉了三大车,用冲锋舟运进基地。孩子们睡醒了,让他们吃些东西,再把他们转移出来。”一位民警说,天一亮,就有几名家长接走了自家孩子。

  上午8点左右,孩子们开始吃饭,陆续有家长来接孩子。与此同时,救援队伍使用各种方法给基地排水。

  上午9点,积水稍降,记者徒步进入基地。基地内,上百名孩子被集中在室外,等待救援车赶来。

  记者注意到,宿舍楼的一楼已被20公分深的污泥占据,一楼的柱子上拴着不少床单,“这是头天晚上转移时怕被冲走系上的。”

  在学员们度过最危险两个多小时的食堂里,横七竖八的桌子上沾满了杂草。污泥水里,走几步便能发现孩子穿的拖鞋和书包。

  到了下午,青龙湖镇政府为这场完美救援画上了“句号”:截至16时,基地内被困的351名学生和60余位教职员工已被全部转移,无人员伤亡。

  【重灾地·青龙湖镇常乐寺村】

  母女两人被水冲走失踪

  昨日14点左右,房山青龙湖镇常乐寺村内一片狼藉,大量淤泥散布在村道上。村子紧邻一条南北流向的河道,村民说,这是牤牛河支流,向南流入崇青水库。

  村子东侧3米多高的桥下,十几块破碎的砖墙块散落在河道内,“那本来是桥上的护栏,被水冲碎了。”一刘姓村民说,前天17点左右,山洪暴发,洪水漫过村桥,冲垮了护栏。

  在村桥上游50米远处,是一排厂房,一辆面目全非的夏利车横在河堤上,厂房的围墙已完全坍塌,两扇大铁门也弯曲变形。

  失踪女子曹某的姐姐说,她们租住在河东大院里,当天19点左右,洪水冲塌围墙后,大水漫到腰部,等她们爬上柜子,床漂了起来。她和妹妹抱着几个孩子往外逃,刚出门就被水流冲倒。妹妹和她8个月大的女儿顷刻间不见了踪影,她在激流中翻滚了几下,被院外的玉米绊住,死死拉住才留了一条命。“在水里站了一个多小时,被人用铲车救走,不然也活不了了。”该女子坐在地上哭着说。

  昨晨5点,失踪女子亲朋数人多次沿河道搜寻至水库,均未能找到失踪者。有村民称,村里曾组织打捞队在崇青水库打捞,但没发现两人。

  常乐寺村党支部书记高富表示,“村民没有伤亡,外来企业务工人员的失踪伤亡情况正在统计。”

  【重灾地·河北镇】

  雨量最大但无人伤亡

  在此次大范围强降雨中,位于房山区北部的河北镇降水量为全市最大。河北镇负责人表示,大雨及山洪,造成该镇千余间房屋受损,直接损失约2.35亿元,但经及时排查抢险,全镇无人员伤亡。

  全镇撤离疏散6000人

  因为大雨引发山洪、塌方、泥石流等灾害,河北镇共有千余间房屋损毁。贯穿全镇的大石河河水猛涨,以前快干涸的河道,水面宽达100多米,沿岸村庄、农田损毁严重。

  该镇党委书记穆建山介绍,21日当天,镇里迅速启动了防汛抗洪预案,各村广播通知,查险排险,所有危、险房屋内的村民,全部转移到村、镇及亲友家暂住。“目前全镇有6000余名涉险群众被安全疏散转移。”

  虽然降雨量为全市之首,但截至昨日,河北镇无人员伤亡情况。

  三万箱矿泉水连夜进村

  由于山洪等灾害,河北镇多个村电力设施严重受损,无法通电照明,饮用水无法供给。针对此情况,河北镇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先期调集了三万箱矿泉水、一万箱方便面,昨日连夜送进各村,首先解决受灾群众的吃喝问题。

  穆建山介绍,目前,被子、灯、蜡烛、面包等生活必需品正在筹集中,而灾后卫生防疫药品,也将尽快到位。

  今日,由镇干部牵头的12个工作组,将下到各村进行排险工作,同时协调处理前期工作,展开自救互救。

  穆建山说,因受灾严重,预计一个半月才能基本恢复受损的基础设施。

  采写/新京报记者 仲玉维 张永生 甘浩 石明磊 王瑞峰 邢世伟

  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飞 吴江

 


7月22日,暴雨过后天已放晴。一位居民正在清理自家门前的淤泥。


7月22日,村民沈伟发的儿子看着自家的超市,据店主估计,损失达五十余万元。


7月22日,村民陈利在查看被山洪侵袭后的房间,洪水从前门进入房间,从窗户冲出,将玻璃卷走。


7月22日,房山青云店镇,一户遭遇洪水的人家将家中的物品搬到面包车上,一家人暂时安顿下来。


7月22日,房山区河北镇檀木港村,村民坐在废墟上,背后是被整体推倒的房屋。

 


当时的水线在墙上留下了清晰的印记。


7月22日,小学员们在教官的护送下蹚着洪水离开学校。21日晚的暴雨导致山洪暴发,围困了位于房山区青龙湖镇的中国少年军校总校。


7月22日,来自河南内乡县的学员王鹤榛在洪水留下的水塘里清洗灌满泥浆的书包。


被困人员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撤离房山区青龙湖中国少年军校基地。 新华社发


7月22日,少年军校门前的道路被山洪冲毁,救援人员守在这里帮助学员和老师撤离学校。

  7月21日的北京暴雨截至当晚11点,北京城区平均雨量达到196毫米,房山青龙湖镇坨里降水366毫米,是北京降水最多的区域,北车营村,就在坨里几公里范围内。

  一场61年来年最大的一次降水后,房山区青龙湖镇北车营村向我们诉说着这个村庄在暴雨里的遭遇。

  山洪来袭

  北车营村的东、西、北三面皆是山岭,村庄就在山谷最低处。

  7月21日晚7点,村南头的杨家明家,他80岁的母亲和两个年幼女儿,看着窗外倾盆的大雨并没感觉到怕,“去年6月那场雨够大了,水从院子里过,也就是没过足踝。”

  但仅仅20分钟后,情况骤变,从三面山上滚滚卷下的洪水,在一分钟内冲垮了杨家明家的院墙和三间西屋,猛兽般的水迅速灌进杨家的东屋,杨家明的母亲狂喊救人的一两分钟内,水已到了她的脖子。

  浮起的床和沙发堵住了门,屋里的三人根本无法脱身。

  四周除了雨声就是喊叫声,最终有人听见了杨家明母亲的喊叫,但根本没人敢进她家的院子,有人迅速拨打了119,消防车呼啸着来了,老人和两个孩子被消防员用绳子从窗口拉了出来。

  这场暴雨中,村子里的车辆损失比较大。从村子的北头到南头,一共有20多辆车被洪水蹂躏成了各种状态。

  这些车保留着残酷的最后一面,村里两米宽的下水沟渠里,几辆车被揉成了一团,福特、凯美瑞、夏利、居然还有辆农用三轮车,像五条鱼,头朝下,屁股朝上,一起扎进了沟渠里。

  三四米宽的村道,大部分被冲毁。

  自救和救援

  “这洪水像海啸一样。”从早上洪水彻底退下去后,暴雨和洪水留给北车营村的是泥浆和杂物。

  村民在自救。当晚,听闻住在村子低洼处的村民家中遭遇洪水,住在高处的村民纷纷主动邀请受灾村民到自家暂避,“雨下得最大那会,我自己三次去喊住在低处的村民来我家,第二天又帮他家收拾屋子。”居住在北车营村北头的村民张英说。

  暴雨来临前,青龙湖镇根据预警预案通知村民,先到附近小学栖身,但没有人愿意去,次日洪灾过后,所有人都在家里将泥浆从床上、柜子里刮下来,用水桶拎出院子。

  有村民趁着山洪有些许清水,拿起被泥浆浸过的衣物被子,到清水边洗涤。

  自救不是孤立无援的,杨家明的母亲被救出后,安置在未受灾的村民家。有的村民在自家院子里找到别家的物件,会亲自送去。有村民家里汽车被冲毁后,别的村民主动拿相机帮忙“固定证据”。有村民家的煤气罐和锅碗瓢勺被冲走,其他村民会拉他到自己家吃饭。

  “给村民的基本生活救援就在路上,稍晚一些时候就会送到村民手上,确保村民们基本生活没问题。”昨日下午,青龙湖镇政府称,洪灾发生后,他们第一时间统计了村民受灾情况,北车营村,有两户村民住房受损成为危房,村民的财物损失,镇政府将在统计后上报,“看政策给予村民一定的受灾补助。”

  摄影 新京报记者 吴江 李飞 文字 新京报记者 张永生

 

相关推荐
【喜报】石景山区消防救援支队董武堂同志获评“北京市先进工作者”
新京号
AI 最可怕的不是取代人类,是我们已经不相信这是一张真实照片
新京号
文旅复兴带动客流如云
新京号
大修水利提升城市韧性
新京号
南极“末日冰川”走向“末日”?
国际
汛期的十渡消防救援站,“随时准备再出发”
时事
全市平均降水量为101.7毫米,昨天北京的雨有多大?
北京
房山十渡镇:洪水中当作“临时指挥中心”的民宿重拾烟火气
北京
在曾经抢险救灾的地方,武警北京总队某支队在门头沟举办集体婚礼
北京
洪水过境一年再访十渡:农家乐开门接旅游团,勇敢者重回蹦极台
北京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