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
新京报
2012-06-19 03:21

  ■ 田野笔记

  □岳永逸(民俗学者)

  七年前,因应传统节日热,打车前往前门参加过一次应景的端午文化座谈会。在出租车上,与司机闲聊起京城现在的端午节。作为老北京人的司机不以为然地说:“现在有啥意思?过节就只剩下吃了,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吃的东西还都是在超市买的。”我打断了他的抱怨,问道:“那你小时候有啥好玩的?”“我们小时候,当然有啦!癞蛤蟆,你知道吧?端午节,我们会三三两两地往护城河捉癞蛤蟆,再挤它的酥。老北京有句俗话,‘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现在北京城哪儿还有蛤蟆?没了吧!……”

  这位司机并非全是神侃。在中国人的传统认知中,蝎子、蛇、蜈蚣、壁虎/蜘蛛和癞蛤蟆并称五毒,并老早就与端午节捆绑在了一起,所谓“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但是, 与其他四毒相较,蛤蟆在端午运数更糟。

  早在汉代就有“蟾蜍辟兵”的说法。蛤蟆做药用是过去国人共有的常识。在成书于后魏的《齐民要术》中,有五月捉蛤蟆制药的记载。后来,不少地区都有端午捉蛤蟆之俗,主要是在端午这天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在杭州,过去人们还给小孩子吃蛤蟆,以求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这一土法在去年福建乡野还有人实践,导致孩子中毒,被权威的央视“探秘”。

  这些在旧京都有实践,而且绝不仅仅止于和我闲聊的出租司机这样的“野孩子”。

  明人的《长安客话》有载,太医院的御医们就会在端午这天派遣人到南海捕捉蛤蟆挤酥,再将其合药制成紫金锭。一年,干这活的人是敲锣打鼓,彩旗飘飘,大张声势地列队前往。官方带头捉蛤蟆延续到清代。王士祯的《居易录》说,“今端阳节,中官犹于端门鬻内造紫金锭,是其遗制也”。在续上述事迹的同时,《闾史掇遗》还专门提及有人只刺蛤蟆一只眼睛的善行,云:“……以针刺其双眉,蟾多死。吾乡朱公儒为院使,俾两眉止刺其一,蟾虽被刺得活,后遂因之。”

  上行下效也好,下行上效也好,五六十年前的京城小孩端午捉蛤蟆玩应该是真实的事情。那个时候,虽然穷苦些,还有蛐蛐等不少伸手可及的活物相伴。自然,在人们的记忆中,是过去的日子有意思了。

相关推荐
有才艺您就来“乐龄舞台”——北京市老干部乐龄舞台活动(第三场)精彩回顾
新京号
新闻8点见丨冰雹砸车后怎么理赔;车辆桥下躲冰雹致拥堵引热议
时事
心理健康 | 无论雨天或是晴天,健康快乐每一天
新京号
进入杨柳飞絮期,如何科学防护?
新京号
科研宜居并肩行!雁栖小镇音乐节即将开启
新京号
畅享优惠!临泉文旅消费券来啦~ | 春游江淮
新京号
最新放假通知!5月上班19天
新京号
国内油价迎来年内最大幅度下调,每升92号汽油降0.38元
财经
最新放假通知:休息12天!(所有人)
新京号
茶从食物转化为饮品:茶产地基本格局的形成和吃茶法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