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教授已死,争议尚存
新京报
2012-05-16 03:20

  【一种关注】

  在过去几年里,我写过不少大学里的死亡,这些逝者,有些是自杀。在这些人的死亡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今天中国大学发展的轨迹已经正在逐渐清晰的面目。

  

  张在元先生去世。据《长江日报》报道,张在元教授遗体已被家人运回湖北公安老家。不少媒体的报道依旧给他冠以武汉大学教授之名,仿佛之前那场沸沸扬扬的争论,那次呼吸机前的解聘声明,根本就不存在。悠悠万事,生死为大,面对远行者,不愿在其身后再提起种种不快,这也是人之常情。不过,媒体的这份苦心似乎并没有被校方所理解,据张先生朋友在博客透露,去世三天后,张先生的家属依然并没有接到过任何来自武汉大学官方的电话或者吊唁。而与武汉大学方面有关的唯一的电话,来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院方,是通知张在元之妻陈翠梅去“谈谈医疗费的问题”。如此看来,武大方面再次表达出态度:今天逝去的张在元,与所谓武汉大学确实已无关系,而媒体标题上那中国知名城市规划设计师,武汉大学教授的称谓,实在是有些太自作多情了。

  武大的态度自有其底气。为写这篇文字做功课的时候,我居然翻检出一篇雄文,是张在元的武大同事,某知名法学专家所写。这篇文字通过详实数据和缜密逻辑论证出武汉大学对于张在元教授,无论是法律还是人道主义关怀,都已经是仁至义尽,按其逻辑,无论是张在元还是其身后的亲人、朋友,再想让武大为他做任何事情,都是不知好歹的妄念了。

  其实,这种仁至义尽照章办事的严谨态度,不仅仅出现在张在元先生身上,之前,历史学家高华教授,在其患病期间,也是因为校方严格“照章办事”,以致出现窘迫。

  实际上,大学中人知道存在着两种“规则”,一种叫规则,另一种叫潜规则。一件事,究竟是用规则还是潜规则,毫厘之间,却真真是两种面孔、质的区别。这恐怕是张在元先生身后,他的伯乐刘道玉先生在为张抚合双眼,喃喃自语:“我也没有办法,我都退休二十年了,我也没有办法”的原因。我们当然可以想象,如果今天依然是刘道玉先生时代的武大,即便都是照章办事,张在元事件是否还是这样一般结局。

  在过去几年里,我写过不少大学里的死亡,这些逝者,有些是自杀。这其中,有热爱生活的知名教授,有对未来充满天真幻想的海归博士,有有教育抱负的大学团干,不知道在某些人眼中,这些逝者是否就是失败者、软弱者,被竞争淘汰者。而在这些人的死亡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今天中国大学发展的轨迹已经正在逐渐清晰的面目。

  □谢勇(广州 教师)

相关推荐
第27届全国名仕教授围棋赛竞赛规程
新京号
强强联合!振东集团携手科研机构推动柴胡产业发展
企业资讯
熊丙奇:大学校园该无条件对外开放吗?
新京号
北京发布全国首个直播带货合同示范文本
北京
鉴抄还是猎巫?文学抄袭事件背后的“失衡”
文化
每位游客50元,丽江古城维护费这笔账该怎么算? |新京报专栏
观点
国家卫健委叫停一项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手术
消费
以色列拟建所谓“人道主义城” 多方谴责:世界上最封闭的露天监狱
第一看点
全球138种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发竞速,中国药企闯关“死亡谷”
消费
inne营养健康研究院重磅揭牌,以临床实证引爆儿童营养“效果革命”!
企业资讯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