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剪纸 从民间艺术到非遗
新京报
2012-05-04 03:20

  ■ 田野笔记

  二十世纪以来,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述中,剪纸之类生发于过去乡土的东西也发生了命名的转换,从民间艺术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因应语义的演变,剪纸这些带有技巧、技术和才情的“手艺”也就成为需要提倡、发扬和学习的东西,并试图跻身都市艺术、精英艺术之列。

  □岳永逸(民俗学者)

  目前,全国不同级别剪纸艺术家数以万计。这些紧扣时事进行创作,与时俱进的优秀者,或者作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走进校园传帮带年轻后生,或者作为文化使者,走出国门展示技艺,从而赋予了这门传统手艺新的内涵。

  2001年,为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北京剪纸艺术家张晓林特意利用三个月时间精心创作了名为“奥运之光照中华”的面积达90平方米的巨型团花剪纸。后来,这幅创了吉尼斯纪录,意义非凡的作品被中国体育博物馆收藏。2010年4月,在有“小鸟巢”之称的蒲子文化宫,展出了“中国当代特级剪纸艺术大师”贾四贵特意以蒲县东岳庙及其传统的四醮朝山仪式为题材的系列剪纸。这让前来考察的专家学者赞叹不已,成为“四醮朝山”申遗系列活动的亮点之一。

  在当下中国北方不少乡村,还存在一种与这些剪纸艺术家的剪纸不同的另一类剪纸。这些剪纸的根本目的不是要作为艺术品展示,更不是要作为商品进行买卖。在这些特定社群中传承的剪纸既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相关,也熔铸着民众个体及其所在的群体对自己、他人、自然、社会的基本认知,体现着人们的世界观、伦理道德、价值评判和男女的社会分工。由此,为什么剪,谁剪,怎么剪,什么时候剪,谁教谁剪,剪什么,特定的图案贴在哪个门窗,给谁送,何时送,送什么,怎么送,谁接,怎么接,等等,都有着一套不言自明的习惯性规定,是生活的使然。

  就在蒲子文化宫展出大师剪纸的同时,近在咫尺的低矮简陋民居的窗户上还贴着冬日就贴上的“喜鹊闹梅”的精美窗花。我问屋内白发苍苍、掉了门牙、满脸皱纹的老妪,“这是谁剪的?”“呵呵,我呀!老了,手不好使啰,别笑!”

  显然,作为观赏品的剪纸和作为商品的剪纸生发于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剪纸,是后者在当今社会情形下的变异、发展、游离和反动。在这种游离与反动中,作为艺术品和商品的剪纸也就脱离了与土地亲人邻里等相连的日常生活。其实,长时段观之,诸如剪纸这样当下被重新命名和定义的“民间艺术”或者只是一个过渡性术语。

相关推荐
平谷轩辕文化节开幕,游客可体验漆扇、剪纸等非遗技艺
北京
非遗剪纸颂雷锋 文明实践树新风
新京号
剪纸传承人手把手教学,房山“非遗快闪”过元宵
北京
故乡烟火经济|剪出“一桶金”,非遗剪纸“守艺人”线上破茧
科技
春节到商场“逛庙会”成潮流,“非遗”“民俗”成聚客关键词
消费
正月十三至十七到仙游,看国家级非遗枫亭游灯闹元宵!
新京号
每日一福 | 新春到,福运照!非遗春节背后藏着哪些文化基因?
新京号
区领导到大峪中学慰问新疆学生,参与非遗主题活动传递新春祝福
新京号
拼多多引领电商西进:帝王蟹进村,非遗剪纸出山
商业
北语世界文化节刮起“山西风”
时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