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林则徐身影里的近代史书写
新京报
2012-04-12 03:20

  ■ 糊涂读史

  对于历史人物形象的片面美化,光辉了一个个体人物,但同时往往模糊了整个历史。很大程度上,由于对林则徐的正面定位,中国主流学界对鸦片战争史的研究,呈现出一种矛盾的现象。

  □端木赐香(历史学者)

  与国内林则徐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鸦片战争直到现代,西方人对林则徐的评价一直是多元化的。有对林则徐作出较高评价的,更有认为林则徐无知、自大、顽固甚至可笑的。比如1840年林则徐托民间商船转送的致英王照会,因来路不正为英国外交部拒收,但《泰晤士报》全文发表此信,供英国人民开心取乐。美国学者对此评价曰:“林则徐苍白的语言,无力的威胁,看起来非常可笑。这次事件被搬上了舞台,成为流行的喜剧……”再比如美裔学者张馨保,对林则徐的个人品德操守给予了足够的好评,但说到虎门销烟,却全盘否定,认为那是一场“虚幻的胜利”。相对于范文澜先生的评价——“这一伟大行动,是以林则徐为代表,第一次向世界表示中国人纯洁的道德心和反抗侵略的坚决性”——真是反差极大。

  即使拿大陆的教材与台湾的教材作一下对比,也能发现明显的不同。不同于大陆历史教材给林的“民族英雄”之誉,台湾三民书局出版的高级中学《历史·下册》只简单叙述了林则徐的禁烟与销烟活动,对虎门销烟未评一句,对林则徐本人也是未置一辞,仅在课后活动参考里布置了一道作业题:林则徐是鸦片战争之前少数对世界大势有所了解的人之一,请查阅资料,描述林则徐的见解与禁烟的作为。

  “对世界大势有所了解”,多么吝啬的一句定性啊!但却保持了治史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中立与疏离。

  直到今天,主流史学对于鸦片战争的研究,基本观点还呈现出一种矛盾的现象:宏观方面,总体上承认,鸦片战争的失败在于中国的落后——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军队、中世纪的组织技术,不足以抵抗近代化的西方文明国家;微观方面,具体叙述上,却有意无意地流露出这样一种倾向——只要中国坚持抵抗,只要全体大臣都是林则徐,只要穆彰阿、琦善等投降派不搞破坏,只要道光皇帝不犯昏,中国就能获得胜利!郦永庆先生认为这种封建史家的“奸臣误国论”,“在揭露西方列强侵华罪行的同时,使我们不能全面准确地总结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经验教训”。

  感性上看,“奸臣误国论”乃是一种民族自慰,伤不起的表现;理性上看,妨碍中国正确看待先进文明,进而影响我们的近代化路径选择与近代化进程。事实上,相较于邻国日本来讲,我们的近代化起步艰难迟钝,过程曲折反复,这个我们更伤不起啊!

相关推荐
9月3日,我在天安门广场
新京号
【高温下的坚守】灼热盛夏,“暑”你最美!③
新京号
扬帆鹭岛,共绘深蓝!第十一届梅沙杯全国青少年帆船联赛厦门站分站赛巨幕将启
新京号
于苦难中寻光,在平凡里见真
教育
荣耀时刻!阜南19名学子携笔从戎赴军校
新京号
无比激动!多名京东小哥受邀登上九三阅兵观礼台
科技
头条 | 界首小伙将亮相9月大阅兵!曾赴白俄罗斯受阅!
新京号
左手烟火,右手星光:莘越平台点亮女性居家创业的“第三种人生”
企业资讯
周玉江:“贺司令叫我‘小鬼’”
新京号
【会员风采】管晨:用家风传承点亮公益之路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