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寒食节与介子推
新京报
2012-04-11 03:20

    ■ 田野笔记

  通常而言,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是载入官方祀典的改火仪式与民间禁火寒食习俗的综合物。冷食折射出的是先民曾经有也必然经历的食物匮乏阶段,改火仪式则标志新的耕作期的开始。

  寒食节与介子推的故事原本没什么瓜葛。《周礼·秋官·司烜氏》中就有了仲春禁火的信息:“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即,在周代的仲春时节,管理取火与禁火的官司烜氏拿着木铎通知人们开始禁火,季春时再生火。关于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之间的恩怨情仇,《左传》和《史记》都有记载,但二书均止于晋文公重耳对曾追随自己出逃的介子推没有赏赐,在子推退隐而亡后似有悔意,将绵上之地封赐给他,还以“介山”名之,并没有割股、烧山、禁火等让后人津津乐道,眼泪一把又一把,至少也要扼腕叹息的伤心事。

  从现有的文字材料看,是汉末蔡邕的《琴操》才将介子推的传说完善,滋生出了子推割股食君,文公焚山等细节。其大意是说:在重耳逃难饥寒交迫时,子推曾割腕股以救重耳。重耳复国后,没有得到赏赐的子推上山隐匿。惊悟后的重耳派遣使者前往迎之,子推坚拒不出。重耳于是令焚山求之,结果子推抱木而烧死,重耳流涕而归。但是,《琴操》随后所言的不得举火的日子却是五月五日。

  在文献记述中,真正将《琴操》版本的介子推传说和仲春断火、冷食联结一处应该是晋朝陆翙的《邺中记》。该书有载:“俗冬至后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干粥,今糗是也。” 这样,本身是表达先民对再生渴望的寒食有了新的文化含义。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官方将寒食扫墓列入了五礼之中。由此,在唐代直接吟咏寒食的诗也就比比皆是了,诸如“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等等。

  这样,在官民长期共同努力下,寒食、清明祭扫、出游的习俗也就渐渐合为一体。虽然如此,各地过寒食的具体时间和相关习俗仍然千差万别。同属山西,与大部分地区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不同,榆社县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有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两天为小寒食的区分。

  在传统文化被格外关注的今天,传说中寒食节发源地的山西介休绵山也自然被相关部门命名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这一自上而下的挂牌命名行为,不但进一步以现代民族国家的名义将流动的传说定格于此,还不折不扣地为当地政府演绎着文化产业经济的神话。遗憾的是,虽然几乎每年都要往山西跑一回,也曾数次路过绵山,但只能隔着车窗玻璃,遥望被言说、点染了两千余年的绵山,而绵山寒食的火热现况竟然无缘知晓了。

  □岳永逸(民俗学者)

相关推荐
清明不只青团!还有乌稔饭、枣糕等地方特色美食
消费
“双春闰月忌上坟”?这条假民俗请不要再转发了!专家解读——
时事
新闻8点见丨2024北京高考结束;高温天这样防范热射病和中暑
时事
节韵汇丨端午为何要说“端午安康”?说“快乐”行不行?
时事
接过祖辈相机,他靠短视频拍火揭阳龙舟,记录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
公益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