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青春家庭剧要重塑家庭伦理
新京报
2012-04-11 03:20

  【电视笔记】

  青春家庭剧最近走红荧屏,“家斗”加上青春偶像的模式,男女老少各个年龄段观众通吃的魅力,形成一时风潮。不过风潮背后是否存在对传统家庭关系的解构,却是个需要审视的问题。

  最近荧屏流行起了“家斗”热。有媒体总结,在《宫》《步步惊心》等剧带来的“宫斗”热之后,荧屏开始上演“家斗剧”。从辽宁卫视的《浪漫向左,婚姻往右》,到湖南卫视的《夫妻那些事》,到《媳妇是怎样炼成的》、《婚巢》,再到即将播出的《抬头见喜》、《再回首》等。一时间,婚姻、婆媳、生育、小三、剩女、房奴等话题,成了电视剧的主流。由于很多电视剧紧贴现实,再加上一批青春偶像演员的加盟,这些剧集受到了观众的追捧。

  婆婆妈妈的家庭伦理剧,从来是荧屏永恒的热点。虽说现在的家庭伦理剧,跟上了现代生活的步伐,如《夫妻那些事》所探讨的“丁克”问题等,把一些时髦的家庭问题引入到电视剧中,但总体看来,在故事结构和立意上,却差别不大,极少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家庭伦理剧受众广泛,极易得到各年龄阶段观众的共鸣。媒体把眼下的家庭伦理剧,归为“家斗”剧,显然是有原因的,表明当下“家斗”剧,主要表现的是家庭中的矛盾与斗争。有些“家斗”剧为吸引观众入戏,往往会放大家庭冲突,或把家庭关系处理得错综复杂,“家斗”剧虽然在荧屏上“斗”得热热闹闹,引发的却常常是观众对家庭的负面情绪。这大概是目前“家斗”剧的一个通病。

  与韩国的家庭伦理剧比起来,虽然中国的“家斗”剧比韩国家庭剧,故事往往更曲折,戏剧冲突也多,但总没有韩剧看了过瘾。看过韩国家庭剧,人们往往能感受到一种对爱情、亲情和良知的责任,引发的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中国的很多“家斗”剧却不具备这种力量。韩国的家庭剧更喜欢在一个温情的氛围中讲述家庭的喜怒哀乐,虽琐碎却充满亲和力。分析起来,韩国的家庭剧的感染力,主要体现在对家庭伦理与道德的尊重上,既体现西方的独立、自由的精神,也有东方的家庭伦理观。

  很多人喜欢看韩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被其中融洽的家庭氛围所吸引,获得在现实生活中未曾获得的情感满足。韩剧除了伦理情感,也不忘展示韩民族的茶文化、食文化或礼仪,这也成为吸引观众的一个手段。韩国家庭剧中的伦理与文化,其实也是中国人曾经的生活方式,只是当下部分的电视人对此已开始陌生了。

  家庭伦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保存得极为丰富。儒家是以血缘和生命为中心,展开对人生的思考的,所以家庭自然被看作个人生命与价值的源头。在儒家思想中,家庭与家族不仅是一种超越生死的力量,也体现为一种道德关怀和宗教情怀。因为只有在家族观中,个人才能被看作是家族血脉的一环,一个人生命即便逝去了,因家的在延续,意味着他的生命仍存在世间。所以中国人自古就是通过感受这种血脉相传的关怀,来体会个人生命的崇高感和使命感,净化灵魂和慰藉心灵的。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呈现的就是这种理解世界方式。儒家认为,个人只有存在于家族的传统中,才是一个完整的人。人们常感到今天的社会礼崩乐坏、感情淡漠,一些人作起恶来无所顾忌,与我们丧失了家庭伦理观有一定关联。

  家庭对个人生命和社会秩序的积极价值,不仅需要现代人重新研究与认知,同样需要我们电视人来理解和表达。当电视剧成为传播最为广泛的文化样式时,它对重塑一个社会的家庭伦理观,同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叶匡政(北京 专栏作家)

相关推荐
“有志青年”讲述别样人生,助力青年群体探索人生多元可能
教育
新京报Q1剧集榜:从反扒江湖到家庭叙事,现实主义在生活中破局
娱乐
高校原创文化精品 | 北京大学原创音乐剧《大钊先生》:青春筑丰碑 红楼歌未央
新京号
清华蒋俏蕾:儿童权益保护需构建同心圆,其中家庭是起点
科技
北大金鸡电影展,送票啦!
新京号
如何应对孩子厌学与休学?
文化
阜阳市举办第五届“零彩礼、低彩礼”集体婚礼
新京号
“星星的孩子”长大后,不该只能待在家里 | 新京报快评
观点
数字力场佘宗明:网红儿童附加值高,需重塑儿童权益保护优先共识
科技
吕帆:《北上》关于“运河”的意象表达很有分量丨娱论
娱乐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