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史象万千
读史常常让人困惑。比如林则徐,一方面被公认为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另一方面,他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却说英军“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夷,即乡井平民亦尽足以制其死命”。
这个奏折写于鸦片战争发生已有两个月、定海已被攻陷的1840年8月。到了此时,林则徐尚对英军严重缺乏了解。不过,没有证据和理由说林则徐向道光皇帝撒了谎,只能说他确实是那么认为的。这与“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美誉实在很不相称,因为了解英军的基本情况并没有那么难。
说林则徐“开眼看世界”,主要是因为林则徐组织翻译了一些英文书刊。翻译这些书刊,基本上是本着中国古代兵家“知己知彼”的精神,为了了解“夷情”而做的工作。这些工作是有益的,而且相对于对“夷人”非常自大、闭塞的清政府官员,林则徐表现出了难得的开放胸怀和尽心国事的精神。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从这些翻译材料中所得的信息非常有限。
对英国的情况,提供系统信息资料的是英国人莫瑞(Hugh Murray)编著的《地理大全》(The Encyclopaedia of Geography),此书摘译后,被林则徐命名为《四洲志》。然而,翻开《四洲志》中关于英国的部分,让人非常吃惊,因为根本无法知道它说的是什么。不妨节录其中一段以看究竟:
律好司衙门,管理各衙门事务,审理大讼。额设罗压尔录司四人,厄治弥索司二人,爱伦厄治弥索司一人,录司二十一人,马诡色司十九人,耳弥司百有九人,委尔高文司十八人,弥索司二十四人,爱伦弥索司三人,马伦司百八十一人,斯葛兰比阿司十六人,即在斯葛兰部属选充,三年更易;爱伦比阿司二十八人,即在爱伦部属选充。统计四百二十六人。有事离任,许荐一人自代。凡律好司家人犯法,若非死罪,概免收禁。
这段译文让今人无法读懂。为弄清楚这段话的真实涵义,只有找到据以翻译的英文《地理大全》核对才行。但笔者找遍了北京的各大图书馆,也没找到。最后在上海图书馆找到了1849年再版本,据以核对,才算解开了谜团。
实际上,这段话讲的是英国议会上院成员名单问题。所谓律好司衙门,英文为the House of Lord,即议会上院。英国议会分上议院(贵族院)和下议院(平民院)。1833年,上院共有议员426人,其名额分配如下:公爵Royal Dukes(罗压尔录司)4人;大主教Archbishops(厄治弥索司)3人(英格兰2人,爱尔兰1人);教区主教Bishops(弥索司)27人(英格兰24人,爱尔兰3人);英格兰头衔的公爵Dukes with English titles(录司)21人;侯爵Marquesses(马诡色司)19人;伯爵 Earles(耳弥司)109人;子爵Viscounts(委尔高文司)18人;男爵Barons(马伦司)181人;苏格兰贵族 Peers of Scotland(斯葛兰比阿司)16人;爱尔兰贵族Peers of Ireland(爱伦比阿司)28人。
为林则徐翻译这部分内容的人名叫梁进德,当时约20岁。他大概从11岁开始就跟随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学习英文。应该说,梁进德有一定的英文功底,但他对英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并无深入了解,甚至根本就一无所知。他不知道Royal是皇室,Royal Dukes是公爵,甚至奇怪的连大主教(Archbishops)也译成了厄治弥索司。这种音译,根本无法让人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想象一下,当时林则徐看了这份译文,除了一头雾水,又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就难怪,为什么林则徐组织翻译了不少英文资料,但对英军仍缺乏基本了解。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会提供诸如“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之类完全错误的信息。这也意味着,历史不像人们以往的判断那么简单,组织翻译了一些英文资料,不一定就是“开眼看世界”了。
现代著名学者蒋廷黻认为,林则徐其实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的确,林则徐可能有两个,一个是人们观念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实的林则徐,人们观念中的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但与真实的林则徐有差异。
洪振快 历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