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度前线人物
入选理由:《共和国教科书》《读库》
独立戏剧制作人牟森曾用一句话,精准地概括了《读库》的定位和含义:《读库》是一枚钉子,钉在墙上让人们晾晒灵魂。张立宪是《读库》唯一的编辑,2011,是《读库》的大日子,也是张立宪的大日子。
张立宪对数字6有着特别的偏爱,凡事爱凑六,所以京城文化圈内,人称“老六”,小一点辈分的尊称他一声“六哥”。今年,《读库》迎来了六岁生日,这是一段奇特的旅程,从赤手空拳把家当办公室(最后东西堆太多,六嫂只能把一摞摞的书当桌子在上面吃饭、干活)到如今有了库房,有了帮手(办公室还是在家里),有了广受好评,令人惊艳的衍生品—《共和国教科书》,书名带着当年帝制转而共和的全新气象。1912年这套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张立宪历时十几个月完成了这一再版工作。“大家常问我为什么要做一套老课本,其实翻开这些书看看,你就会为里面的内容所震撼。它们应该得到这样的尊重,也值得用这样的规格。中国现在为什么出不了大师?不是因为西南联大比现在的北大清华好,而是因为当年的小学教育比现在的小学教育要好很多。”曾有主编特别纳闷,为什么有那么多稿子投给读库?相比之下,高稿费应该更有竞争力啊?老六是这样答疑解惑的:“作者可能觉得我这个编辑就像保姆一样,他把他的孩子寄托在我这里放心,我把他这个孩子教育一番、加工一番,他觉得合适,甚至让他有惊喜。”
六年,最让老六骄傲的是,《读库》的不可逆。“今年的《读库》,不管是有人夸也好,有人批评也好,和三年前的《读库》、五年前的《读库》相比,它不可能把时间逆转过来。我经常会听到有读者说,最近出版的一期是他看过的最好的一期。这说明我们还在不断地爬坡。”,六年从一个人在家里战斗,到有了五六个全职员工,尽管编辑还是只有他一个人(其他的员工主要负责发行工作),但是《读库》无疑已经进入一个平稳的成长黄金期。
另外一点让老六特别骄傲的是,外界一直有种舆论,认为他是凭一己之力,像堂吉诃德一样苦苦搏斗、支撑了这六年,这是悲愤、艰辛的六年,谈及此,老六笑言:“我不是一个人,所以也没有悲愤感。”他戏称自己像交际花又像吉祥物,他的主要工作是搭桥,把桥搭起来,方便大家沟通。“参与到《读库》团队里的各个人,不管是专职的也好,兼职的也好,都几乎是最合适最棒的。这也是我们还能活到现在的理由,当然还靠我们的读者。”《读库》的读者有时候也会变身为它的作者,事实上很多选题和稿子都来自于读者的推荐和举报,“他们看到他的亲属写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就跟他说你应该投给《读库》。或者直接把合适的选题告诉我,谁谁谁现在手上在做个什么调查。”当然,还有读者自己投稿的,老六把这种奇特的操作模式,定义为“出版中的云计算”,自始至终,他不是一个人,他并不孤单。
{F=FAMOUS张=张立宪}
F:2011年,你最看不惯的是什么?
张:动车事件。
F:你觉得今年自己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张:基本没变化,一如既往做《读库》。
F:对2012年说一句话。
张:希望明年我们拿出自己的果实的时候,大家能继续说一声,喔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