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冬 本店,也做亏本生意
2012-02-13 18:42

订阅

2011年度前线人物
入选理由:《桃姐》
作为上市公司老板,于冬做大片,比如《窃听风云》,比如《龙门飞甲》;作为电影人,他也愿意做些看上去不那么挣钱的片子,比如《桃姐》,比如《hello!树先生》,在他看来,这是电影人的本分和光荣。
电影《桃姐》里有这么一个场景,制片人Roger(刘德华饰)拉来的两位主创(洪金宝、徐克客串)为预算争得面红耳赤,旁边的“投资人”只好打圆场:“两位大佬,别吵了,既然预算已经超了,那我就再加钱吧。”“投资人”这个角色是“青年演员”于冬的银幕首秀,戏里他客串了投资人,戏外他是货真价实的投资方—保利博纳老总。
于冬指了指身旁的沙发,“省钱呗,他们说于老板你来得了,我就拍了。就在这个办公室拍的”。
老总上镜,没拿1毛钱片酬不说,还自带场地,相当不划算。而如果从生意的角度来看,《桃姐》的最初面貌也并不划算—老年人题材,显而易见的,节奏不会很快,戏剧冲突也不会很多,就像影片的英文名一样:简单生活(ASimpleLife),很容易就变成一个寡淡的片子。“投这个片子主要还是和华仔的情义。去年拍《我知女人心》的时候就聊起这个项目,他问我愿不愿意投,我说只要你演,许鞍华拍就没问题,我就答应他了。”
刘德华凭借此片获得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演员奖,他在台上开玩笑说:“我就知道是花钱买了个影帝。”刘德华带着这个项目找过很多人,他愿意自降片酬来折合投资,但依然没有人投。最后于冬接盘。“我每年拿出8个礼拜,做艺术类的电影。这类电影,跟刘德华一样,找了一圈人,没人接的时候,只有一个接的人,博纳的于冬。我就相当于这类电影的公益组织。”
在电影圈里,一种人把电影当作艺术,一种人把电影看作生意,于冬是居中。“做电影毕竟还不是一个纯粹的财务投资,还有对电影的热爱。这个成就你们都不理解,在你能够决定一个事情的时候,有能力支持一个项目的时候,就得赶紧做,这样N多年后,回想起来,冯小刚的电影是我拍的,宁浩的电影是我拍的,当年他们成名的电影是我拍的,我还做过一部拿过威尼斯影后的电影。你会有一份荣耀,这是电影人的荣耀。”
《桃姐》的投资并不算低,一方面是刘德华的片酬,另一方面是影片的拍摄周期,因为很多老年人的场景需要抓拍,要慢慢磨。但于冬并没有给许鞍华预算方面的限制,他还记得许鞍华在拍《天水围的日与夜》时曾说,“你给我多少钱我都能拍电影”。“当时我就想给许鞍华充足一点的资金,因为她拍戏就是钱太少了,《天水围》那部戏可能投资太少,太像一个DV拍的小成本了,所以我们这个戏给她时间,让她去做得好一点。”有人说,《桃姐》是部励志片:叶德娴演了一辈子戏,人过六十才拿影后,一拿还拿俩;刘德华遇不到好剧本,自己投资拍戏,拿了影帝;许鞍华背着票房毒药的帽子,在预算充裕的条件下,把影片做到满意。对于冬来说,励志故事的尾巴是,这个项目不仅不会赔,可能还会赚。“《观音山》票房都能有7000万,我相信《桃姐》可以过亿。”
这一年,博纳的成绩不止《桃姐》。采访一开始,于冬就强调,“今年我们是中国的number1!拍片数量第一,民营公司票房第一。”
年初的《我知女人心》《喜羊羊与灰太狼》,暑期的《财神客栈》《窃听风云2》,国庆的《白蛇传说》,还有年底的武侠巨制《龙门飞甲》。在冯小刚没有作品的2011,博纳的票房成绩一骑绝尘。在影片奖项上,年初的香港金像奖上,《打擂台》拿了4个奖,博纳连庄最佳影片,去年是《十月围城》;《Hello,树先生》则让王宝强成了影帝;《桃姐》的奖项还在继续,对于香港金像奖,于冬志在必得,如果能入围奥斯卡,荣耀则再加一层。
《桃姐》的故事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于冬的角色亦有原型,嘉禾老板邹文怀。于冬常拿邹文怀做自己的榜样,感慨其年过80,依然坚持上班,把一辈子都奉献给了电影,造就了香港电影的辉煌时代。在影片的镜头中,于冬的脸色略有愁苦,被导演们合起来骗着追加投资,但是在镜头背后,于冬表示,“如果你是个玩票的投资人,压力比较大,如果你是一个电影公司的老板,必须有这个承受能力。”
{F=FAMOUS于=于冬}
F:2011年最看不惯的是?于:小悦悦事件。这个社会不能这样啊,我们电影人要关心这个题材,轧两次,18个人路过不救。我觉得这是一个社会的问题,太冷漠。电影工作者要从拍电影的角度给人温暖,宣传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好的电影一定是温暖的,感动人的。
F:想对2012说什么?
于:又是博纳一个大年。咱们走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