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接C16版)
【特罗马剧场】
□皮革业(媒体人)
nymphet是个挺要命的词。
在小说里,纳博科夫喜欢借男主角亨伯特之口把洛丽塔称为nymphet。这个词来源于nymph——希腊神话里被称为宁芙的仙女。伊丽莎白时代的诗人迈克尔·德雷顿(Michael Drayton),在长诗《多福之国》(Poly-Olbion)里首次用到nymphet,意为“小仙女”。《洛丽塔》里,亨伯特则用nymphet界定青春期的最早阶段,指的是9岁到14岁那么大的早熟女孩。于是,小说出版后,nymphet有了新的含义,也给中文翻译出了道难题——翻成“小妖精”显得太过艳俗乡土,“小仙女”又少了挑逗和挑战禁忌的味道。
对拍电影的库布里克来说,他要找的洛丽塔也必须是个nymphet。可这的确是道难题,因为“洛丽塔”前前后后共计有八百多位应征者。
起初,库布里克心目中的人选是少女明星图斯黛·韦尔德(Tuesday Weld)。韦尔德原本出身望族,但不到三岁父亲去世,因为家族纷争,母亲只能独力抚养三个子女。由于外貌出众,韦尔德很小就成了儿童模特,后来顺理成章地从事了表演。跟很多童星一样,韦尔德经历了一段惨痛的少年时期,9岁遭遇第一次精神失常,12岁开始酗酒并自杀未遂。1960年3月,在库布里克的安排下,刚到好莱坞的纳博科夫接见了这个16岁的姑娘。经验丰富的韦尔德相当自信,她明确表示,“我根本不需要表演,我就是洛丽塔”。可纳博科夫却不这么认为,他觉着韦尔德是位举止优雅的天真少女,可偏偏不是洛丽塔。韦尔德后来还错过了《邦妮与克莱德》跟《大地惊雷》,总是离成名差了半步,她最出彩的角色也许是《美国往事》里“面条”的情妇。
洛丽塔的最终人选是休·莱昂(Sue Lyon),库布里克在一个电视节目里相中了这个14岁的女孩。跟小说里的洛丽塔及前面提到的韦尔德一样,莱昂也是早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纳博科夫看了莱昂的照片,认为她就是电影应该找的那个nymphet。其实,库布里克选择莱昂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她发育较快,身材已经接近成熟,这种形象能减少“未成年”带来的负罪感,有利于影片审查通过。
1962年7月,《洛丽塔》在北美顺利上映,很快成为公众口耳相传的热点,也延续了小说出色的市场成绩,海报上那个戴着心形墨镜的比基尼少女也成了撩动一代人心弦的性感小猫。16岁的莱昂一夜成名,片约不断,录制单曲,日本人邀她拍泳装特辑,金球奖也把年度新人的荣誉颁给了她。
1963年,莱昂加盟了大导演约翰·休斯顿(John Huston)的新片《巫山风雨夜》(The Night of the Iguana),理查德·伯顿(Richard Burton)、艾娃·加德纳(Ava Gardner)两位巨星主演,而她在片中再次扮演一个具有挑逗性的角色。在墨西哥拍摄期间,莱昂当时的男友、电视演员汉普顿·范彻(Hampton Fancher)在片场几乎寸步不离。当年年底,17岁的莱昂嫁给了大她八岁的范彻,但不到一年他们就选择了离婚。
1965年圣诞前夕,莱昂和母亲在太平洋海岸高速公路上遭遇了一起严重的车祸,她头部受伤、多处骨折。此后的两年间,莱昂的表演事业受到影响,她本人的精神状态起伏不定。
1971年,莱昂嫁给黑人橄榄球运动员罗兰德·哈里森(Roland Harrison),由于当时的种族舆论压力,他们曾移居西班牙,而这段婚姻只维持了十个月。莱昂回到美国,生下了跟哈里森的女儿。1973年10月,莱昂公开宣布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她将与囚犯柯顿·亚当森(Cotton Adamson)结婚,后者因抢劫及二级谋杀罪名被判了20至40年徒刑。莱昂表示柯顿是这个世界上她唯一信任和尊敬的男人,他们两年多前在加州相遇,当时柯顿刚好越狱成功。时隔一个月,他们真的在科罗拉多监狱举行了结婚仪式。这次婚姻基本完全毁掉了莱昂的演艺事业,她一面着力呼吁保障囚犯权利,一面靠当鸡尾酒女招待维持生计。他们于第二年离婚。
1980年之后,莱昂就再没有演过任何戏,后面还有两段婚姻,最近的一次是嫁给了一位广播工程师,维持了17年,结束于2002年。后来有记者采访过莱昂,她对《洛丽塔》及库布里克的怨恨和抱怨可想而知。
如果nymphet或者洛丽塔活在现实的世界里,真的会是这个结局吗?无论纳博科夫还是库布里克恐怕都没法给出答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