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九型人格培训 “管人”从了解自我及他人开始
新京报
2011-12-12 03:26

  近几年,九型人格理论商业应用课程在国内十分盛行,吸引了不少企业管理人员参与学习。而目前,国内大多高校对九型人格理论尚无详细研究,但一些高校会邀请校外讲师在MBA等课程中开设相关讲座。那么,九型人格理论是怎样应用到企业管理中的?其实际效果如何?目前相关培训存在哪些问题?

   ■ 名词解释

   九型人格:199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陆续开办了“性格、自我认知与领导”等课程,使九型人格的研究与应用向系统性迈进。2000年左右,相关理论传入国内,并逐步在培训行业传播开来。

   简单讲,九型人格根据人的基本欲望和基本恐惧的不同,把人格分为完美型、给予型、成功型、独特型、知识型、忠诚型、快乐型、权威型、和平型等九种不同类型,并以1至9号进行区分。

   管理者性格优势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任何人格理论和工具,都是对人群进行分类,并试图归纳共性,以便更好地预判行为,并有效沟通、施加影响或达成合作。”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杨斌说,“一个问题是:分类太细,不易把握;分得太粗,则会失之笼统。”

   “九型人格理论根据人的基本欲望和基本恐惧的不同,将人的性格分为九类。从实践来看,这九种人格基本囊括了所有类型,每个人都会较为明显地拥有其中一种或几种特质。”心态管理培训专家中原介绍。他认为,企业管理中的制度相对容易达成,而最难的是“管人”;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趋于雷同并已发挥到极致,怎样更好地“管人”将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趋势,而这也将是九型人格理论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中国九型人格学院网创办人李博文认为,“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讲,企业家的性格优势将会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性格中的局限则会成为企业经营过程中最大的隐患。虽然人的性格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但是认清自己的性格之后就可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改善缺陷。”

   李博文举例,有的管理者是九型人格中的2号给予型性格,爱员工,管理上以人为本,也因此使得员工工作卖力,团队有凝聚力。但这种管理者有时会溺爱员工,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好像剥夺了员工自己承担责任,自我成长的权利。他们要改善的就是,从这个性格模式当中抽离出来,找到自己的位置,真正让员工去承担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了解员工性格,使管理有章可循

   管理工作大部分都是通过沟通完成的,只有了解员工,才能更好地保证管理的效率。

   北京包装行业某公司首席代表姚朴表示,学习九型人格理论之后,他对员工的了解更加深入,沟通起来也更有针对性。“比如对于同一个项目,3号性格(成功型)的员工可能看重它是否有吸引力,而6号性格(忠诚型)的员工可能首先会考虑它的风险。因此在激励3号性格的员工时,就要多说明这个项目能带来的好处,激励6号性格的员工时则要把他的担心一点点去掉。”李博文认为,每种性格的人都有不同需求,所以对每个员工的奖励也应根据其需求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金钱、荣誉、假期等等。了解员工的性格之后,管理就会变得有章可循。

   中原介绍:“简单来讲,每种性格的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岗位,由此可以让他们在团队中各司其职,各尽其才。”

   北大纵横商学院讲师许琳评价,九型人格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突出作用是为人们提供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他人,理解他人,进而能够做到接纳和包容,通过自身的改变来解决与别人的矛盾。

   学习九型人格不是为了贴标签

   目前,九型人格培训行业发展很快,市场上九型人格培训机构也很多,而它们在讲授内容和授课方式上的差别也比较大。李博文坦言,在国内关于九型人格理论的争议并不算大,这主要因为它的影响还不够大。有些人不认可这种理论,可能只是因为不了解。

   李博文认为,现在很多学员学习相关课程就是为了找到自己的性格类型,在号码里寻找归属感,或者学完之后,到处给别人贴标签,这些都是不对的。“学习这些课程的目的不应该是想着怎么对付别人,而应该更多地向内进行自我觉察和提高。对待别人也应该从尊重和理解的角度出发,正确使用九型人格的相关理论。

   “过去国内对人格心理学的争议就比较大。虽然现在国内做人格理论和人格评测的机构和高校有很多,但鱼龙混杂。判断其优劣,还要看它理论的严密性和评测工具的准确性。”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孙非认为,“现在国内对于这些人格理论和工具都还处于探索阶段,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来检验。”

   ■ 异议

   人格培训不能超出工具范畴

   ●张静(化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师

   据我了解,国内大学《人格心理学》教材中是没有九型人格理论的,教材中的人格理论大都是比较经典,经过较长时间沉淀的。国内心理学研究领域和应用领域差别很大,很多理论可能在培训市场比较盛行,但在学院里却鲜为人知。

   其实,有关人格的传统类型学分法大多是比较古老、简单、方便和粗糙的。我们认为这样对人进行分类,并不适合科学研究。根据巴纳姆效应,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人格描述,比如星座理论。

   如今人格测评和培训市场的兴盛,说明大众确实对这方面的需求比较强。但这些理论实质上能带给人什么,是值得探究的。而且不管是什么样的心理测验,都应只是一个辅助工具,作为心理咨询的一个热身,而不应完全围绕它来学习,使其超出工具范畴。否则大家就有可能像是在很浮躁地做游戏。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孔悦

相关推荐
笔与墨:收藏中国及其映照中的另一个美国
新京号
特稿记者契诃夫:萨哈林岛的“田野”之旅
文化
为啥,很多人一开车脾气就变差?
文化
超千万人次观看,北大这门课出书了!
新京号
“路怒症”、惹争议的自驾游车队,以及被误解的大货车|书单
文化
帮助中国企业出海、站上冬奥会赛场,他们的职场人生因留学而改变
教育
《北京市消防条例》
新京号
对话卜卫:她的田野
新京号
东亚的心理咨询室里,坐着许多说不出自己感受的人 | 专访
文化
大戏看北京文艺资讯丨话剧《远方的拉萨河》谱写雪域青春史诗
娱乐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