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中美物价对比”为何受关注
新京报
2011-09-27 11:02

  ■ 推荐

   近日,关于中美物价对比的话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些媒体将北京与纽约的物价情况进行了梳理,发现两者各有高低。

   乍一看,百姓在北京或纽约生活,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不足。但是,比较物价,其意义不仅在于分析价格本身,更在于透视价格之下的民生感受。

   以餐饮为例。在北京吃一次洋快餐要花30元左右,在纽约则花5美元左右——似乎二者相差无几。但如果再对比收入,得出的结论就会大不相同。据统计,2010年美国人均收入大约为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2万元;而北京2010年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为29073元,二者相差近10倍。收入悬殊这么大,物价却如此接近,生活成本孰高孰低显而易见。

   有人说,这种对比未必科学,例如选取的样品品质、点餐数量不相同等等。这些说法不无道理,但应当看到,这一话题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强烈的关注,源于人们特别是一些大城市的居民对目前生活压力过大的敏感。平民百姓聚焦中美物价对比,并不在于精确判断各类物价的差异,也不在于向外国生活质量看齐,而在于找到一个表达自己现实生活压力的议题。

   先看收入。据了解,发达国家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一般在55%以上,这意味着其国民财富在初次分配阶段即大部分为劳动者所有;而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目前还不到40%。劳动者难以分享更多财富,直接体现为工资增长缓慢,这让消费者在面对高物价时,越来越缺乏底气。

   收入增长慢,负担却没有减轻,首当其冲的就是买房。一位朋友告诉笔者,2002年的时候,能找一份月工资4000元的工作就很满意了,因为当时觉得攒几年钱,买房子肯定没问题;但现在呢,找一份月薪上万元的工作,都别指望在40岁以前买上新房。如果再加上“短腿”的社保和高昂的教育费、医疗费等,一个人不拼命工作就很难维系家庭正常运转。长此以往,何谈生活质量?

   价格对比只是数字比较,反映的却是民生问题。或许,只有当人们的收入能保持合理增长、负担相对减轻、对生活质量更加满意时,物价对比才会成为一个更轻松的话题。

   □崔鹏(摘自9月26日《人民日报》)

相关推荐
短视频流量经济学:内容与旅游经济的转化密码 | 新京智库
智库
对话何茂春:稳住供应链主场,不让美国带节奏 | 新京报专栏
观点
政府工作报告把扩大内需放首位,意味着什么 | 新京报快评
观点
新闻8点见丨电动自行车天桥“飞驰”为何屡禁不止;纵览北京经济一季报
时事
8天4个新盘大卖近250亿 北京楼市“小阳春”行情下分化明显
房产
新闻8点见丨中央一号文件最新问答来了;俄乌冲突三周年,和平还有多远
时事
“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医保、药监这样回应
第一看点
新闻8点见丨“倒霉”老头和他的文字世界;时隔四年特朗普再上台
时事
主动管理PK被动投资:500亿天团盛况不再,股票型基金为王
财经
中国最美喀斯特,在哪里?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