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回到“新青年”
新京报
2011-09-17 01:40

 【阅读观察】

  一周之前的9月10日,秋雨声中,理想国文化沙龙在北京拉开序幕。这照例是青年们的狂欢节,首日的会场之外,青年们早早赶来在雨中排队,但据说最后却还是有几百人未能入场———场地再大,也不足以容纳热烈的青年。此情此景,台上的陈丹青熊培云许知远们,应该会觉得欣慰吧,青年的热情,总是能点燃世界的。

  时光拉回到96年前,同样的一幕何其相似。1915年的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这名字土得不行,但在青年当中却一呼百应。创办人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当中向青年提出六点建议,“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新文化运动由此拉开帷幕。一年之后,《青年杂志》变成了《新青年》。之后十年,《新青年》杂志真的不仅仅点燃了青年人,也点亮了旧中国。从文学改良,到科学民主,《新青年》铸就了一个时代的青年精神。不过如今回眸,《新青年》已经成了历史课本里的传说,试卷上的考题,当代的青年们,怕是很少真正读过《新青年》当中的文字了。

  今日的青年,有自己的文化偶像,陈丹青许知远刘瑜熊培云等等,当年的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胡适鲁迅等一干《新青年》同仁,也同样是一时的文化偶像。今日的青年,听文化偶像谈公民社会,当年的文化偶像,给青年们讲公民社会。百年而下,一脉相承,时代早已不同,但青年心中的精神诉求,却还是同样热烈。以此观之,今日的青年们或许有重新回头读读《新青年》的必要,不但为了看清历史,更为了明了我们的社会,这一路是如何走过来的。我们的先辈,曾经面临过怎样的问题。

  不过,虽然历史课本上早就说过,《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战场,是白话文的先驱,但真正捧起一本《新青年》,今日的读者第一感觉一定不是“新”,而是“难”。繁体,竖排,白话文初期还夹杂着文言的句子,让人有些望而生畏。好在不久前,有心人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工作,把十一年的《新青年》杂志完全“当代化”,做成了一个简体横排的本子,让今日的读者,也有机会接触前贤的思考———他们谈论的话题有时候和现在一模一样,简直可以在今日的报章上再重新发表一次了。

  当然,要真正进入这《新青年》的世界,除了简体横排的形式之外,也需要今日的青年稍稍多下点工夫,不要先被先辈的文字风格给吓住了。至于更重要的,当然还是当下的问题意识。无论是当年的《新青年》杂志,还是今日的理想国沙龙,首先面对的,都是当时的现实主题,今日的青年要重新认知百年前的思考,不仅因为这些思考还有价值,更因为那些问题,有的还依然存在。□李利

相关推荐
她在城里当主持人,却义无反顾回到芜湖农村!
新京号
习近平结束对越南、马来西亚和柬埔寨国事访问回到北京
时事
五月天“回到那一天”25周年演唱会北京站7月25日开唱
娱乐
人民日报 | 楼宇烈:让传统回到日常
新京号
习近平结束对俄罗斯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回到北京
时事
世预赛前瞻:回到主场杭州的国足,能否拼出一线曙光?
第一看点
他从深圳回到家乡芜湖,设立基地!
新京号
国际|2名超长“加班”宇航员回到航天中心 女宇航员手臂埋针管
视频
三月雪景将大兴安岭地区“染”成水墨丹青画:一秒回到冬季
视频
新青年 不必言谢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