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现场】
香港书展大概是香港贸发局最赔钱的买卖,但主办方从来没有把它当做是买卖。比起香港书展,理想国沙龙更是“赔本买卖”。
为期三天的第二届理想国沙龙结束了,一群人从四面八方聚集,然后再各自散开。这让我想起了香港书展。
在香港湾仔码头边上,有个酒店叫万丽海景,酒店二层的侧门连接一条通道,顺着走下去,就可以到会展中心。连续20多年的每年7月,总有一个礼拜这条甬道因为阅读和图书,而把一群人连结在一起。所有参会的外地演讲嘉宾都住在这间酒店里。
把理想国沙龙和香港书展联想在一起,有很多原因,比如它们都一年一次,每年都有一个主题,主办方都努力把华语世界和书籍有关的最好的作者、评论者汇集在一起,都把文化推广放在盈利前面。最后这一点我觉得最重要。
香港书展的主办方是香港贸发局,算是政府机构,每一年的香港书展大概都是贸发局最赔钱的买卖。虽然书展门票和展位租金看似是一笔收入,但支出却远远大于所得,邀请演讲者理所当然要付出机票和酒店以及适当的补贴等支出。每年算下来,都必须用贸发局其他赚钱的诸如珠宝展等展览来贴补维持书展。
如果单算经济账,20多年来在这项买卖中贸发局可是没少赔钱,但香港书展之所以美妙的地方就在于,主办方从来没有把它当做是买卖,这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没法用经济账衡量,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比起香港书展,理想国沙龙更是一项“赔本买卖”,它连门票和展位费的收入都不会有。去年办第一届的时候,主办方贝贝特凭一己之力,自己出钱自己出人硬是顶了下来。办到今年的第二届,香港城市大学前校长张信刚从中搭线拉了一笔捐助,减轻了主办方一些经济负担。中间听说也有一些企业愿意全额赞助,但条件是取得冠名权,最后当然是被拒绝了。主办方不愿把商业因素掺杂在文化里,以保持活动的某种纯粹性。
也听到有人抱怨这届理想国沙龙现场秩序曾经一度因为人太多而混乱,又或者本来网络报名的人却没能拿到票。不过香港书展也是经历了20多年,才有了如今这般的好秩序。一个本应由政府出面来做的文化事件,如今由一个民间机构在做,总归应该多给些掌声和鼓励的。
当然,我并不认为三天的集中沙龙或者一周的书展讲座就足以让参加者学到许多抑或改变许多,但是这类活动功效在于开启,所以这届理想国沙龙的主题叫“打开”,副标题是“不管那扇门有多难开,甚至不管那里有没有门。”梁文道在活动上就说,他喜欢活动中涉及的话题,能够让听者在回家之后,依然愿意和朋友们延续这一话题,可以愤怒也可以快乐。
是的,重要的是延续性。就像我认识的一位小朋友,在参加完理想国沙龙后,回来对我说要去找杨照和许知远的书来看。沙龙的真正功效此时才正式开启。
本报记者 姜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