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黑砖窑卧底记者诠释新闻人职业精神
新京报
2011-09-09 16:05

 ■ 观察家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新闻人只有走近普通民众,才能知道底层民众的苦乐、底层民众的诉求。

  河南近日再现黑砖窑事件,众多智障人被买卖、被圈禁、被打骂、被强迫劳动的非人遭遇,又一次激起了人们的愤怒。而亲手揭开那块黑幕的,是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的一名记者。

  这位名叫崔松旺的记者假扮智障人,在驻马店火车站附近闲逛三天,乞讨,捡烟头,抢吃地摊上别人吃剩的凉皮,终于迷惑了游弋在附近物色“猎物”的奴工经纪人,被卖进了一家黑砖窑。在经过3个小时的强迫劳动以及抽打之后,他才借机逃出。

  相信很多人看了报道之后,都会对那位深入虎穴的卧底记者表达深深的敬意。通过这位记者的亲身经历,通过一组组真实的画面,电视台令人信服地记录下黑砖窑泯灭人性、戕害生灵的行径,也令人信服地佐证了当地有关部门在监管上的失职。这一事件,为记者的职业精神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任何职业、事业都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关于记者的职业精神,可能有很多解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则是,记者应该真实、忠诚地记录所生活的时代。这种记录,不是浮泛的、表面化的现象堆积,也不是在权势和金钱双重诱惑之下的变通,更不是对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选择性回避。记者的根,应该深深地扎在土壤之中,记录民生疾苦,呼唤公平公正,直到那些个体的“痛痒”引起关注并得以改观。

  卧底黑砖窑,乔装打扮的技术性细节固然重要,稍有不慎,即有可能遭遇始料不及的伤害,不过,与技巧比起来,记者的胆识、勇气乃至逼近真相的精神更为重要。并不是所有的记者都有勇气去冒着被殴打、甚至被打死的风险去黑砖窑卧底的。如果没有一种职业的精神支撑着,如果没有一种“志业”的价值引领着,记者根本没有可能战胜自我、克服困难、不折不挠,并一点点抵达那个“忽焉在前、忽焉在后”的事实真相。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像河南台记者卧底黑砖窑这样的行动,正是践行深入民间理念的一次精彩之举。记者以智障人的身份,游荡于火车站,转卖于经纪人,劳作于黑砖窑,其耳濡目染,均为底层民众的疾苦、底层民众的诉求。

  记者深入民间,既拉近了记者与时代的距离,也强化了记者的职业精神。尽管,不能苛求每一个编辑记者都要像崔松旺记者那样假扮智障人追寻真相,但是,要想发现真正的民生疾苦,浮于表面、脱离民众就绝无可能。

  这些年来,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正在发生一系列巨变,媒体和记者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选择和诱惑。在这种背景之下,作为“社会的牛虻”,记者应该具备一种“士志于道”的“孤往”精神。当然,我们的媒体、各职能部门乃至整个社会,应该珍惜并保护这种“孤往”精神,而不是听任记者孤身去冒险。事实上,黑砖窑在多地多次被曝光过,如果职能部门能多一些作为,也就不需要记者再去冒险卧底调查,那才是对记者最好的保护。

  □胡印斌(媒体人)

相关推荐
邢菲:《暗夜与黎明》金妍是自己的大女主,我想成为跟她一样的人
娱乐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