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五指山覆盖下的静逸时光
新京报
2011-09-07 10:38

 五指山,海南岛中部腹地的海南省第一高山,因峰峦起伏成锯齿状,形似五指而得名。一首红歌里唱“我爱五指山”;还有句话说“不到五指山,不算到海南”。但是到海南岛,到五指山的人还真不算多,大多数游客都直奔海边去了;真正看到过完整的五指山的人也不多,因为五指山主峰由西南向东北排列,先疏后密,二指为最高峰,山脉延伸广阔,遍及五指山、琼中、保亭、陵水等四个市县。作为一个市的名称,五指山市曾经称为“通什”,这里是海南省中部少数民族聚居地,上世纪50年代作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2001年改为现名。五指山市群山环抱,森林茂密,又被称为“翡翠山城”。

  采访路上——— 

  黎师傅,司机

  王政,五指山市旅游局副局长

  葛世攀,水满乡光华农场菜农

  黄桂良,五指山市副市长

  晁先生,来自武汉,现居五指山

  王秋荣,五指山市毛阳镇毛贵村村民,原琼崖纵队队员

  ……

  云雾缭绕五指山

  常年在海口接待游客的司机黎师傅,听说我们要去五指山,显得有点犯愁。五指山处于海南岛的中部腹地,如果要走近路,中线国道是不错的选择,经著名的海榆中线到达。如今,在海榆中线9公里处有重建的海榆中线公路烈士纪念碑。1952年4月,两个师的解放军和3万民工开进了五指山的崇山峻岭中,在没有任何机械化设备的情况下,全凭一铲一锄,修完全长281公里的海榆中线,221名解放军指战员为此献出了生命。1954年毛泽东主席为海榆中线竣工题词:“加强防卫,巩固海南。”

  但半个世纪之后,海榆中线仍然是一条艰难的路,不断向五指山靠近的时候,都是盘旋的山路。“你看那远处的五指山上面总是有一层水雾。这对热带的作物好,就像北方的小麦地里冬天要盖上一层雪才长得好。”黎师傅说。一路上不时会有一场突然而至的雨,马上又散去。在经过毛阳镇的弯道上,看到不时有“观山点”的招牌闪过,小楼上架个望远镜,三五块钱一个人,就能够有机会从望远镜里打量那座著名的山峰———五指山。

  五指山不是一座山。准确地说,它是连绵的山脉。作为一个景点,“五指山”几乎没有确切的所指。“最佳观山点”在五指山市水满乡,这里是海南省海拔最高的乡村,乡政府所在地的海拔高度是600米,从乡政府到五指山市区还有33公里曲折的山路。“最佳观山点”就是一处相对开阔的地方,从这个地方远望,如果云雾散去,就能看到五指山的全貌。五指山市旅游局副局长王政说:“以前国家领导人来看五指山,也就是站在这里看的。”远处,五指山还在一片云雾缭绕之中。

  热带雨林中的“革命菜”

  如果运气好的话,葛世攀在地里摘芥蓝回转身来的时候,会看到五指山的面容。“我听说那是五指山,来了一年多,它很少全部露出来,我也没有去玩过。”葛世攀来自贵州遵义,也是一个革命老区,五指山是他工作的远景。葛世攀以前在广州打工,“我老乡劝我来五指山,说这里气候很好很舒服,我开始还不信,觉得这里离三亚也不远,肯定很热,结果来了这里,觉得空气真不错,也不热。”葛世攀现在在五指山下水满乡的光华农场工作,小刀切割下芥蓝的茎,“这里天气好,很快就会再长出来。”

  葛世攀的手在一束芥蓝上娴熟地翻着花,需要翻花的芥蓝摘一斤五毛钱,如果摘生菜、辣椒就便宜多了,收入中也包括对蔬菜平时打理的付出,要注意施肥排水,“本地人不愿意做这些活,他们更愿意去打理树栽菜,例如说黄瓜、南瓜等”。除了最为担心的台风,一年的大部分时间,还算是风调雨顺。之后,这些天然有机无污染的蔬菜被送到三亚各大酒店,有的远送到内地,“这个菜很贵呢,我们老板是北京人呢”。

  作为我国数量不多的热带雨林,五指山的面目还隐藏在远处深深的绿色中。一个旅游公司在水满乡“最佳观山点”附近开辟出了一条热带雨林游览栈道,大概有一个小时的路程。五指山市副市长黄桂良对这片雨林非常熟悉,这个黎族女性懂各种野菜,例如“革命菜”:“为什么说琼崖纵队23年红旗不倒,当时都吃的这个菜。”她麻利地摘了一把“革命菜”当中午的配菜,还教我们识别了一种当地香菜,做菜的时候,只要放一点点,奇香无比,摄影记者小心地放在瓶子里,想带回干燥的北京。

  在雨林里认识了面包树,树干粗壮,叶子大而漂亮,上面结着硕大的果子,那也是“红旗不倒”的补给;寄生在树上的兰花;比恐龙的出现还早一亿五千多万年的巨大的桫椤树,是治疗风湿病的良药;五指山的灵芝;一种叫做海马的植物,又称为“海南人参”,经常用于黎药中……惊讶于热带雨林里有这么多的宝贝,对于当地的黎族人来说,它们熟悉得就像是种在自家院子里的花草。

  南圣河岸边的海岛小城

  黎族传统医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雨林里有不少寻草药的当地人,她们准备一根长杆子寻找“海马”,遇到了副市长,就打个招呼。她们说“她经常来啊,我们的黄市长”,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雨林里还遇到了从武汉来的晁先生一家。和内地人来海南购房选择不一样,晁先生在沿海一带犹豫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五指山:“这里冬暖夏凉,关键是植被好,空气好。”现在这里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联合国专家来了说:‘你们不要砍掉南圣河两岸的大树啊。’”王政说。这说的是关于贯穿五指山市的南圣河改造,现在河道两岸已经改造完毕,大树都留了下来。晁先生对黄桂良说:“你看五指山市里面,还有大榕树啊,几个人都抱不过来,这个很难得。五指山市的老城面貌保留下来了,比较碍眼的是现在有了两座高的楼盘,有可能会破坏老城风貌。”改造完毕的南圣河两岸,栏杆上还有黎族传统图案的修饰,运用最多的黎族图案就是人形,写意、粗犷,当它们被装饰在黎族传统服装一步裙上,黎族妇女穿上它有一种端庄的性感。

  晚上的南圣河,河道中间裸露出幽深斑驳的礁石。小城的晚上很安静,街边卖槟榔的小摊上的小青年嘴里嚼着槟榔:“要不要试试?这可是男人的口红!”说着笑起来。夜市上卖毛荔枝和黄皮的小摊,毛荔枝上面都是新鲜的绒绒红色一团;黄皮好吃,小小的野生的最酸甜,可以经得起回味。河两岸都栽着巨大的树,一串串莲雾吐露出来,有人爬上树,看到我们好奇,就笑着扔下来让我们吃。菜市场上卖菠萝蜜的,一刀下去,甜蜜的乳黄色流出来,看到有拍照的镜头,切下一大块递过来:“吃吧,给你们的,不要钱。”

  ■ 记者手记

  五指山旅游的兴衰与转型

  五指山曾经有过旅游的辉煌。王政说:“上世纪80年代初,五指山市就开始有香港人投资的度假村,有海南最早的三星级酒店,很多领导人来过,那是类似于东南亚园林风情的酒店,现在看也不过时。1998年,五指山一年接待游客70万人。”也就是从1998年开始,五指山市的旅游开始迅速下滑,原因在于海南东线高速公路的开通,所有的游客都流向了三亚;从海口到三亚,在东线高速公路上兴建了很多个面目模糊的民族风情园,拉来一车车的观光客。

  这个例子是最好的观光旅游兴衰的轨迹,因为基础设施的便利与否带来的改变。观光旅游产品最重要的就是大批量集中采购的性价比。谁会来交通不便的五指山呢,何况能不能看到传说中的五指山,还是个问题。

  又过了十多年。海南旅游也在面临转型,一车车的观光客之外,也有了需要宁静安逸时光的客人。五指山,很难看到真容的山脉覆盖下的热带雨林、一座安静的小城、古朴的村落面对的是新的机会和挑战。

  ■ 村寨·记忆

  “毛贵功臣村”———海南岛的“西柏坡”

  五指山市毛阳镇毛贵村,这个黎族村寨村口石碑上写着“毛贵功臣村”。1948年秋至1949年春夏,琼崖区党委和琼崖纵队司令部在这里策划和指挥了海南三大攻势,并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作战解放海南岛,因此这里也被誉为海南岛的“西柏坡”。

  今年77岁的王秋荣是琼崖纵队的老队员,一身绿军装。那个年代盘踞在他脑子里的往事没有多少惊心动魄:“那个时候没有饭吃,所以跟着王国兴闹革命。”王国兴被认为是主动寻找共产党的黎族革命者,以至于像王秋荣这样的黎族群众,“因为王国兴姓王,后来我们就都姓王了”。毛贵村大多数人都姓王。村里有位“歌神”王海兰,每年三月三,她都作为民间代表去参加比赛,穿上黎族服装一步裙,身体被勾勒出美好的线条。

  王秋荣对革命年代最深刻的印象是,“到处都是原始森林,根本没有路,过着刀耕火种的日子”。传统黎寨都是茅草房,王秋荣的家在1998年得到了改造,住进了平房,屋顶是平的,适合晾晒粮食。10多年过去了,现在毛贵村里大多数的房子都是平房。狭长的村子里没有什么人,年轻人大多去了山外。

  村外的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里,目前只有山头矗立着一座搭着脚手架的水泥纪念碑柱体,纪念碑正南方是三座墓,其中一座无名英雄墓,另外两座墓碑上分别刻着李振亚、刘秋菊两位革命先烈的名字。该项目于2001年8月18日举行奠基仪式。10年过去了,纪念园陷入了难产。烈士墓周围长满杂草,黄牛慢悠悠地啃着青草。

  ■ 村寨·风情

  传统黎寨“在大水田的上面”

  在五指山大峡谷漂流终点处,再走4公里左右的山路,可抵达初保村。一场大雨过后,道路塌方,我们只能徒步进去。一路上鸟语花香,菠萝蜜挂在树梢。初保村在外来者的遐想中是这样一个村落:还保持着黎寨的传统风貌,原始而古朴。王政说,其实就是因为这里交通闭塞,所以在旧村改造中被保留了下来,有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专家来这里考察。

  初保村这个名字就很有意思。黎族一般都用动物、植物,或根据地形特征来给住地命名,例如在中部山区有很多叫做“番响”的地方,便是因为村子附近经常有黄猄出没而得名,因为“响”在黎语中意思是“黄猄”。上世纪60年代,由于人多地少,初保村才搬到现在这个位置,虽然对外称为“初保”,但村民内部用黎语自称为“德什龙”,意思是“在大水田的上面”。初保村前头下方确有一大片呈阶梯状排列的水田,“牙合河”从村内流过,水渠顺势流过各家门口,几个小孩子就在河里玩跳水。

  说到初保村的特色,主要就是指这里基本上保持着茅草房的居住形态,地处山坡。如果站在另一高处,就能看到整个村落的层次。茅草房需要和朴素的农耕生活联系在一起,例如翻新房屋需要茅草,但是因为退耕还林,不让烧山,现在茅草越来越少了。茅草房一般几年就要更换屋顶,否则就会漏雨,在找不到茅草的情况下,有的人家将屋顶换上了铁皮。而茅草里容易滋生虫子,柴火烟熏是对付它们最好的方式。

  王政称,如果将来发展旅游,初保村没人住肯定不行。初保村人见多了好奇的镜头和目光,一副见怪不怪的表情。下午的时光,村民们坐在水渠边闲聊,他们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时候能够住进新村。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曹燕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尹亚飞

相关推荐
早安北京0425:最高温24℃;1900余场活动邀市民乐享“五一”
北京
大兴这6家民宿,上榜啦!
新京号
“好房子”基因+内城更新红利,金茂璞逸丰宜重塑东铁营片区价值
房产
走进首都机场:候机时光的多元精彩,超乎你想象!
新京号
今天,北大又招新了!
新京号
新闻8点见丨北京公园拍鸟人;北京大风何时结束?何时升温?
时事
贝拉·阿赫玛杜琳娜诗集:语言的花园让时间复苏
文化
每日一福 | 岁月静好,福泽绵长,家是永远的方向
新京号
从这里,重新认识贵州!
新京号
未名书香:北大出版社3月书单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