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儿童哲学书,该怎么爱你?(2)
新京报
2011-08-20 02:42

 (上接C03版)

  ■ 采访者简介

  你好,儿童哲学书

  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关于李普曼的儿童哲学教育讨论就已经出现,在具体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上,则一直止步不前。但是,作为儿童哲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成果———儿童哲学启蒙书,却已经在中国图书市场上高调现身。

  国内引进出版的大型儿童哲学启蒙书籍,主要有两套,其一为法国哲学学者奥斯卡·伯瑞尼弗(Oscar Brenifier)儿童哲学书系列作品,《好和坏,是什么?》、《我,是什么》、《知识,是什么》、《幸福,是什么》等,注重引导孩子的开放式思考,而不是仅限于提供答案。这些书由不同的出版社从2009年开始陆续引进。

  另一套,是“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系列,由碧姬·拉贝和米歇尔·毕奇联手编写的这套书中的哲学思考,遍及所有的人生重大主题,比如生与死、幸福、善恶、美丑、对错,比如自由、公正、和平等等,所有主题都融化在日常小故事中,语言通俗,配以可爱插图。

  两套书都极受家长青睐,在市场上创下优良销售业绩。儿童文学研究者方卫平,曾公开推荐这其中部分书籍,但他明确地告诉记者,自己是向家长、教育者、儿童文学教育者推荐的,而不是孩子们。

  “这些西方儿童哲学书被引进,并在图书市场上获得成功,首先说明国内存在对这样的书的需要,但是,这样的书尽管很好,对于中国的儿童来说,不一定适合,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同社会生活之间的差异,势必形成孩子们接受上的障碍。”

  “亲近母语”教育论坛创始人、儿童阅读推广人徐冬梅,对这些书也基本持欢迎态度,因为它们多少增加了儿童阅读的选择,亦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学习。和方卫平一样,她也认为,这些书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孩子。

  本土儿童书不够哲学

  方卫平多次参加新课标语文读本的编选工作,以及最佳儿童文学作品的编选,他发现,有哲学气质的好的作品,往往是国外的。“我很希望,中国本土能出现一些具有哲学气息的作品,不是说摆开哲学的马步和架势,而是让哲学气质渗透在作品中。”

  也是因此,方卫平说,重要的,不是讨论这些的西方哲学启蒙书,是否适合中国的孩子,而是,“我们国内相关的学者和创作者,有必要去关注儿童哲学启蒙教育,以及尝试儿童哲学的写作。”

  他建议,在等待中国出现儿童哲学启蒙书时,在等待中国儿童哲学教育的发展时,我们可以从儿童文学作品中,寻找哲学气息浓厚的作品,把哲学的视角引入儿童教育中。“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也常常会以坚定而又巧妙的方式,捕捉并呈现出这样一种气质,一种属于哲学的气质。”

  徐冬梅则已准备行动,计划把儿童哲学阅读和儿童哲学教育,作为明年的“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主题,并准备组建一个团队,进行相关的研究。在她心目中,儿童哲学启蒙教育主要是让孩子获得对生命、世界的美好认知,让孩子的人性更加完善丰盈,思维更加舒展,偏向于灵性智慧的教育。

  “我们看到这些书确实很好,除了推广,我们是不是应该走得更远一点呢?作为中国的教育者,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引入西方的书,更重要的是,像西方这些教育者那样,花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来研究,把哲学教育引入课堂教学,创制适合中国孩子的哲学书。”

  但是,在中国,开展儿童哲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并非易事。儿童教育学者朱自强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这是一个较前沿的教育领域,一般人不敢轻易涉足,“儿童哲学”对研究者和实践者自身提出了较高要求,至少需要具备儿童心理发展、儿童思维认知发展、教育技术学以及哲学等领域的知识素养。显然,这是一个需要不同学界的有心人,联合起来做的事情。

  儿童哲学与公民教育

  今年的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引入了关于儿童哲学启蒙的议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附属学校校长李庆明,和独立语文教师郭初阳,现场展示关于“自由”的儿童哲学启蒙课,引人关注。

  然而,被认为是率先开展儿童哲学教育的郭初阳,则坦言,自己所进行的,其实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儿童哲学教育,而是一种公民常识教育。在那堂课上,他把约翰·密尔《论自由》里的那句话:“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乃在它是对整个人类的掠夺。”作为核心。

  “这个略显得艰深的句子仿佛一架飞机,孩子们只有进入之后,才可以随之振翮高飞;而如何登机则是一个难题,孩子们需要一个适合他们高度的舷梯———于是我采用了《伊索寓言》中的一则《开玩笑的牧人》,铺垫出几级不难踏上的台阶,直到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道:发出声音的牧人,其实是一个关于说话的权利的故事。”

  儿童哲学教育与儿童公民教育分属两个领域,它们目的不同,儿童哲学教育是要培养儿童哲学思维,而公民教育是培养孩子对社会与社会秩序的认识,培养公民意识。比如同样是“自由”概念,儿童哲学教育,会注重让孩子去发现自由,但不提供确定答案,而公民教育,则会让孩子理解自由在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两者的指向是不一样的。前者注重发现理念,后者注重理解理念。

  郭初阳说:“我心目中的儿童哲学,是能激发与培养儿童提出问题的能力,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发现惊奇与值得怀疑之处。既关注琐屑小事,也时时思考人生的重大问题:生活的意义、信仰、时间、真实的本性、真理的类型、心身问题、性、爱、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道德、公正……无论是儿童哲学启蒙和儿童公民教育,目前都是相当稀缺的,希望中小学教师能做多种形式的探索与尝试。”

  专题采写 本报记者 朱桂英

相关推荐
第十九届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召开
文化
在对话的旷野上|《新京报·书评周刊》2024合订本热卖中
文化
2025年石景山区义务教育入学咨询问答——非本市户籍适龄儿童
新京号
我的孩子就要在痛苦中死去,能否让他最后安宁
新京号
从安徒生到AI时代,童话如何继续书写?|安徒生诞辰220周年
文化
大戏看北京4月7-13日文艺资讯丨话剧《林则徐》讲述不朽传奇
娱乐
大戏看北京文艺资讯丨音乐剧《速记员》以笔为剑破困局
娱乐
有事打这个电话,管用
新京号
大戏看北京文艺资讯丨《罗密欧与朱丽叶》,交响乐与戏剧的碰撞
娱乐
对话卜卫:她的田野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