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食品检测不给力 监管只好“打酱油”
新京报
2011-08-11 02:41

  ■ 经济民生

  制定食品标准,意在规范制作程序,保证食品的安全卫生。但目前,食品行业却存在“有标准,没检测”的情况。这不但让相关的食品标准和规定处于虚置状态,也让监管人员无处下手。

  近日港媒报道称,发现有不法商贩研发了一种“化学酱油”出售,只要将砂糖、精盐、味精、酵母抽取物、水解植物蛋白质、肌苷酸及鸟苷酸这七种调味料及化合物混在一起,就可制作出“化学豉油”。这种“化学酱油”中含有的水解植物蛋白质若用盐酸分解,可能会释放致癌物质。(据8月10日《广州日报》)

  酱油跟食醋一样,也分酿造的和配制的。根据国家标准规定,酿造酱油的比例不得少于50%。也就是说,不含任何酿造酱油,只用各种化学物配制的“化学酱油”是违规的。但由于化学酱油配制时间短,成本低,一些商家就用配制酱油冒充酿造酱油卖。

  商家之所以能冒充成功,关键在于无论是旧国标,还是正在修改的新国标里面,都没有涉及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的区分问题,配制酱油中是否真的按照规定含有50%以上的酿造酱油,没有办法测定。

  检测不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以食醋为例,有关部门从未对配制食醋和酿造食醋给出明确鉴定办法,企业在生产配制醋时是否加入了不小于50%的醋酸根本无法鉴定。还有,地沟油也没有有效的检测办法,蔬菜“催熟剂”也没有检测指标……

  制定食品标准,意在规范制作程序,保证食品的安全卫生。但单有标准不行,还要有检测手段,这样才能知道食品是否合格,企业是否合乎规范。但目前,食品行业却存在“有标准,没检测”的情况。这不但让相关的食品标准和规定处于虚置状态,也让监管人员无处下手。从而给不法商贩提供了投机取巧、制假贩假的空子,导致或加剧了食品的乱象。

  相比食品标准,制定或获取检测标准和手段也许更难。但这不能成为监管部门卸责的理由,想必公众也不会谅解。能检测的标准,才是有用的标准。当务之急,有关部门应该加大检测手段的攻关。此外,如果某些食品的检测手段短期内无法攻克,就应考虑更改或提高相应的标准,比如,配制酱油中酿造酱油的比例难以检测,为什么不能考虑在国标中取消或暂时取消配制酱油,这也许对酱油行业带来的冲击极大,但跟公众的健康相比,孰轻孰重呢?

  □郭鑫(北京 职员)

相关推荐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持续开展食品安全“你点我检进农村”活动
新京号
从“喝不上”到“放心喝” ,中国如何用20年打造一杯牛奶?
企业资讯
跨境保健品私域营销调查:直播引流,群聊收割,有老人一年花五万
消费
“零添加”食品四大乱象调查:多款产品标签暗藏“雷区”
消费
食材过期、全店健康证造假,华莱士或被低价低利模式“反噬”
商业
“避坑”指南!福建发布消费维权十大典型案例
新京号
我穿的一次性内裤,原来早就被陌生人摸过了
新京号
权威发布|我市召开消费者权益保护新闻发布会
新京号
关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第一看点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第一看点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