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84卷成都知青档案流失成谜(2)
新京报
2011-07-07 02:47

成都市人保局的部分知青档案被当废品处理后在网上叫卖;调查发现管理不规范导致档案流失严重

 (上接A22版)

  2002年,他从原成都市某公安分局买了一部分档案。“当时对方是作为废纸卖给我的,几毛钱一斤,我花了200元买了一千多份知青档案。”

  赵建强认为,造成档案流失的根源在于,对档案管理的不重视,和缺乏专业的人才。

  据档案局相关人士介绍,档案局每年都要给各单位培训档案管理员。档案管理人员流动速度太快,有的刚培训完就被调走,来年又要培训。档案管理人员呈两极化,要么年纪特别小,要么年纪特别老。

  “档案一旦流失,就会对社会造成影响,比如会影响知青办社保。”赵建强说。

  

  没档案办不了社保

  老知青饶克诲为办社保四处找档案,终因档案缺失少算8年工龄;还有知青为此去市政府请愿

  

  饶克诲是一名老知青,他曾为找自己的档案而费尽心思。

  他是成都市水印工艺厂的工人,1992年退休。2006年,他去申请社保,发现没有证明自己工龄的材料。

  饶克诲找到原来的水印厂,厂领导一直给他道歉,水印厂在1998年改制时,把一些职工的档案弄丢了。

  厂领导对他说,无论是饶克诲的个人档案,还是该厂其他的知青档案,都找不到了。

  相关部门给饶克诲出了个主意,让他去告原来的单位,饶克诲想了想,还是算了。“不但麻烦,还解决不了实质问题。”

  饶克诲去曾经下乡过的西昌县。但西昌县知青办曾遭抢,知青档案都被人烧了。

  他决定去市档案馆碰下运气,看看能找到些什么。他在市档案馆待了两个月,由于眼睛不好,还叫上读大四的女儿帮他找。他们从一些简报等下乡资料中,找到了一份西昌县农场的花名册,发现其中有饶克诲的名字。

  由于水印厂属于成都市二轻局,饶克诲又跑到局里,翻出当时整个系统的招工手续,又找到了他的名字。

  饶克诲这才把社保办下来。但下乡前的8年工作经历,再也找不回来了。为此,他每月少领近百元。

  “当年,很多老知青与我一起在档案馆里找档案。我算幸运。很多人至今还没找到。”饶克诲说。

  一名老知青记得,2008年,成都金牛区曾有个老知青,每天在成都市政府请愿,然后又去街道办,人保局。因为他的档案丢失,导致无法办社保。最后相关部门特事特办,为他办了社保。

  还有老知青称,这甚至催生了一种生意,每当有老知青去社保局因档案丢失办不了社保时。门外就会有各种陌生人凑过来询问。他们都是做假档案的。有人就花了3000块做了假档案办了社保。

  档案交易形成市场

  知青档案是收藏市场抢手货,每份交易价50元到500元;有老知青会去收藏者处找自己的档案

  

  饶克诲目前是西昌地区知青团体的串联人。他周围有很多知青在寻找档案。他听说,有人甚至会推荐老知青,去找档案收藏者碰碰运气。

  收藏者王宏手中就有大量知青档案和文件,他从1983年开始收藏,还曾办过一次知青文物展。一位前去帮忙的老知青,无意中发现同学的档案也在展品中。而她的同学正在寻找档案。王宏得知后,共从那些展品中找到7名知青的档案,并帮助他们办理了社保手续。

  随后,很多找档案的知青都慕名来找王宏。

  曾有个下岗女知青,花了半年时间,找遍原单位和相关部门都没找到档案,无法办社保。

  “唯一的办法就是回到当年插队的云南农场去碰运气,但农场取消了,只有找当地政府。而她甚至没钱支付来回的路费。”王宏说。

  女知青找到王宏。王答应试一试,但让她别抱希望。王宏花了6个小时,从一万多份知青文件中,找到了那个女知青的档案。

  王宏说,“就是从公安局卖给我的那堆档案里找到的。”

  兴奋的王宏当晚11点打电话给女知青,电话那边的女人,激动万分。女知青拿不出钱报答王宏,便执意请他吃了一顿火锅。王宏说,“就在那个老知青火锅店。”

  知青档案多数是通过废品收购者转卖给收藏者的。

  “一些收废品的人对带字的纸张特别敏感。”收藏者陈兵说,他们不会把那些古老的文件当废纸处理,而是会主动向我们兜售。

  知青或“文革”相关的文件档案目前是市场上的抢手货,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市场价值,但价格并不固定。比如说,专门针对知青的红头文件一般在50元到500元一份。一些特别的东西价格会更高。

  “档案的价格在于内容、成色、年代、品相,和当时的背景,以及这份文件所起的作用。”王宏说。

  王宏的朋友有一份知青文件,内容是中央政治局希望知青作为特别代表参加国庆观礼,还附有各省的名额分配。王宏出500元想购买,但卖家不愿意。

  王宏说,他也有几份重要文件,也不愿轻易交易,其中一份是当年知青罢工回城的文件。

  

  继续查,直到查清

  市档案局副局长认为有些单位移交不规范导致档案流失

  

  王宏现在很少能在文物市场觅到知青档案了。他说,现在知青档案文书非常难得。以前偶尔在一些旧书摊上能看到,如今几乎没有了。

  陈兵(化名)是一个老知青,也是收藏者。他说,市场上交易知青档案都是私下交易,即买卖双方均相熟,知道对方需要什么。在市场上见了,会递上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目录,买家合适,一拍即合。约地方喝茶聊天,完成交易。不合适,还了纸条,双手作揖,下次还请多多照顾。

  成都市档案局也知道,现实中存在这样一个档案交易市场。

  据该档案局一名工作人员介绍,2010年,有市民在文物市场买了一份知青的个人档案,他送到成都市档案局,引起重视,局里派人走访文物市场,发现有一些企业的个人人事档案被买卖。

  这名工作人员说,“转让个人的人事档案,只须去人事部门和组织部门登记。而国家档案是严禁买卖的。”

  该局副局长赵建强表示,他们也曾不定期去文物市场检查,但是没发现过交易国家档案。如果是私下交易的话,就比较难处理。因为要清楚谁在违法,才能执法。

  5月下旬,成都市领导再次批示,要求全市各级档案馆引以为戒,不再出现此类严重问题。

  赵建强认为,要防止档案流失,还要从源头抓起。

  他说,档案管理是一个持续工作,需要随时整理,并且做到心中有数。总是换人,当然保证不了管理质量。一到移交时,大量的档案需要处理,登记。移交环节也不规范,出了问题,查都查不出来。

  “档案流失,不仅影响到个人隐私和权益,还影响到国家利益和机密。不是一件小事。”赵建强说。

  按照相关规定,造成国家档案损失的,对单位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个人处以500元到5000元罚款。对责任人和主管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赵建强表示,此次事件的结果还没出来,所以最后如何处理还不清楚。查不清楚会继续要求查。

相关推荐
关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第一看点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