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地沟油”变色拉油 流入京津冀超市(2)
新京报
2011-06-29 01:44

  【加工】

  大铁罐、锅炉和过滤器

  在河北、天津、北京等地存在的“地沟油”加工窝点,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生产规模惊人,日加工能力动辄以十吨计。

  在天津一家“地沟油”加工厂,一名工厂工人透露,厂房内存有很多肮脏的泔水油,主要的炼油设备是大铁罐和锅炉,中间用管道连接,通过过滤器后,流出来的油就变清澈了,老板把它们包装成色拉油。

  在北京,一家地下灌装厂的负责人被圈内人称为“老大”,只要说出他的名字,立刻就会得到对方的礼遇。他的厂什么牌子的桶装食用油都能做,而且都用厂家的真桶,有防伪,每天送往北京一些超市和商店,日产量10吨左右。他还经常到天津、河北,和供货厂商联络感情,甚至带队参观过江苏的精炼厂,学习先进的提炼技术。

  一位曾做过多年“地沟油”生意的知情人说,北京有数千人从事这一行当,各有分工,合作紧密,年产值几个亿。

  【流向】

  食品厂、批发市场和超市

  记者发现,这些加工窝点、加工厂的“地沟油”主要以散油的方式流向了食品加工企业、工地、粮油批发市场,甚至流向了部分超市。这些地沟油加工厂一般不散卖,主要卖给食品厂或者建筑工地。

  在河北一家“食用油脂有限公司”,老板告诉记者,一些知名食品加工企业也从他们公司购油,这家工厂生产证明齐全,“只要找人,什么证都能办下来。”

  粮油批发市场是“地沟油”的另外一个重要去向。知情人告诉记者,加工窝点把油用油罐车运到批发市场后,批发市场的商户再把油分装到一个个几十斤装的白色汽油桶里。这些散装油桶一般没有任何标志。

  在北京水屯批发市场,记者发现除了各种小包装的品牌食用油外,白色散装油桶到处可见,无法鉴别。

  令人忧心的是,除散装油渠道外,品级较高的油以更为正规的面目流向市场。记者在暗访一家“地沟油”加工黑窝点时看到了许多码放整齐、包装正规的“大豆调和油”。

 

  在河北你放心,什么事咱都能摆平。这么多年了,咱也不怕查。

  ———河北南和县的一家“地沟油”生产窝点负责人 

  目前,北京的餐厨垃圾处理还处于一个无序的状态,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对违规清运单位的处罚权在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 

  没有对餐厨垃圾违规排放的执法权,近年来也没有相关执法记录。

  ———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 

  我们只负责进入商场、超市、批发农贸市场等区域的食用油检查,一般通过索票、索据的检查办法,至于卖的是不是“地沟油”需由质检部门判断。

  ———北京市工商局 

  我们基本依靠市民投诉、举报以及各区县和街道主管食品安全的工作人员的产品抽检发现问题。近两年来,质监局未收到过“地沟油”的相关投诉。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 疑问

  “地沟油”能通过质检?!

  此前一些权威人士告诉记者,降低“地沟油”的酸价成本太高,根本不合算,还不如买好油,所以“地沟油”上餐桌的事属于以讹传讹。然而,记者发现,不论是河北还是天津的“地沟油”加工厂,最不当难事的就是“降酸价”。知情人说,用碳酸氢钙去除杂质,用碱中和酸性,出来的油比茶水还要清亮。

  记者在河北、天津的多家工厂取得了“地沟油”样品。从外观看,其中一些油颜色黄白,透明清亮,和真的色拉油没什么两样。一家工厂负责人称,他们的油,水杂不超过3,酸价在6以内,很多工厂都来买,“只要不进实验室,绝对看不出来是什么油”。

  记者将获得的样油送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检验。

  送去时,其中一瓶油样颜色灰黄,打开后的怪味让监测人员的脸迅速别向一边:“这明显不是油,这什么东西!”监测人员坚持拒绝收下“怪油”,但另外两瓶样油的检测结果竟然符合食用植物油和食用动物油的一般指标要求。比如天津精炼厂的油样酸价在2.1,虽然比其自称的高,但也在食用植物油的酸价标准3以内。

  中国粮油协会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告诉记者,目前,还没有检测“地沟油”的有效办法。

  本版稿件/均据新华社电

    [2]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