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记者王姝)昨日一大早,在北京草根梨园圈素有“戏姥姥”之称的张希斌,从角门的家赶到湖广会馆,参加赓扬集千场纪念活动。“15年来,基本场场不落,这第1000场,更不能落下”,现年已90岁的老人说。
三十家票房只剩一家
京剧专业演员与票友同台竞技,这一早年前风靡北京的场景,上世纪90年代曾重现京城,高峰时,类似赓扬集这样的票房,多达三四十家。可目前,仅剩赓扬集一处,“这是我们这些京剧爱好者最后的家”,“戏姥姥”张希斌说。“戏姥姥”张希斌只是赓扬集的一名普通“粉丝”,像她这样的“粉丝”,赓扬集还有近300人。
赓扬集组织者、北京京剧院演员李世英表示,如果场地允许,赓扬集的“粉丝”能在一日之间增加一倍,“天津的、河北的,大兴的、密云的,票友来自四面八方。每场都有进不来的,座位只有280多个,有的人干脆自备小马扎”。
仅凭每位15元—20元的门票收入,负担专业演员的演出费、场租费、乐队费,赓扬集就这样走过了15年。李世英坦承,经营赓扬集是个苦差事,正因如此,上世纪90年代的三四十家同类票房,消失殆尽。
草根梨园运营艰难
李世英认为,目前的专业京剧演出票价昂贵,众多爱好者渴望有一个看戏的地方,更希望有个唱戏的地方,“赓扬集能坚持15年,证明民间梨园文化基础很牢固,不少央视大赛中获奖的业余演员,就是从赓扬集起步的”。
百姓有草根梨园文化需求,而群众自发组织的草根梨园文化载体运营艰难,西城区文委主任李征帆表示,西城官方已关注到这一现实问题,将采取承接官方活动以及旅游定点接待等方式,扶持赓扬集发展,“比如社区演出、养老慰问演出”。
■ 赓扬集
由清末名票王君直发起,“赓扬”二字取继承发扬之意。1996年湖广会馆重张伊始,在会馆大戏楼恢复中断多年的赓扬集老票房,每周六上午为固定活动日,由演员、票友自主经营,迄今为止已持续十五年满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