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拾荒时光】
□谷峪(编剧)
上海电影节闭幕,颁奖仪式在种种尴尬和冷场中展开。
虽然明知其背后有种种艰辛,但作为一年一度的中国电影最高盛事,其促狭、紧张乃至一些官僚色彩仍然让我这个观众感到汗颜。其实每年上影节都有进步,为影迷服务的展映环节尤其受欢迎。但作为国际电影节核心价值的竞赛片单元仍是弱项,其低水准再次提醒我们中国电影依然处在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土炮阶段,某部参赛片因导演和制片方、发行方之间的矛盾而导致放映及发布会出问题,更暴露出电影创作和制作的环境之恶劣。
同期电视观众们正兴致勃勃地追看着新剧《裸婚时代》。新浪微博显示这部剧迅猛登上话题榜前十位置,而喜欢这部“细节打败爱情”的新剧的观众有相当一部分是电影消费群体,令不少业者看好其电影版前景,仿佛可复制《将爱》的案例,想象这部普普通通有点家长里短的准偶像剧插上票房过亿的翅膀。
《裸婚时代》还未播完就已成功了大半,乍一看并未有什么“特别”之处,甚至经不起推敲。第一集就调侃了《奋斗》,但像那部根本没有奋斗的《奋斗》一样,《裸婚时代》也并非完全符合“裸婚”的现实逻辑———剧中男女主角用的是清一色苹果产品,强调独处和隐私之重要的女主角毫不介意地将结果为阳性的验孕棒丢入父母家卫生间的纸篓———但更多细节、生活化的台词和情境支撑起了这个非常简单的故事。
大部分定位为“都市情感”的中国电影都流于矫揉造作和虚情假意,从故事到表演都带着抹不去刮不掉的名为“扯淡”的厚厚油脂,而像《奋斗》《蜗居》《爱情公寓》和《裸婚时代》这样抓准题材,切合家庭伦理模式的电视剧则最大限度发挥了语言特色和节奏优势,造就了一批予人深刻印象的亲切有带入感的演员,他们反映着某种时代精神。中国电影无法完成的都市生活侧写及“适龄”一代的情感宣泄渠道正由中国电视来搭建完成。
恰成对比的是一向堪为楷模的美国电影每年都产出一批“都市现实主义”的、“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片”。比如《宿醉》(虽然是限制级但讲的是全球皆然的单身和结婚问题)、《预产期》《一夜肚大》《爱情无线牵》等等,而为主流成人观众制作的美剧却越发另类、先锋及市场细分(那些具有相当专业门槛的医疗剧、法律戏、刑侦剧……各种以广告、黑帮、撒谎、殓尸、越狱为主题的五花八门的小众题材)。
由此看来中国电视剧是非常接近好莱坞电影的物种,而中国电影依然是“郎在对门唱山歌”,很乡土,很有特色,也很不容易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