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铁高峰涨价把乘客引导到哪
北京地铁在早晚高峰要提价了,说是要“引导乘客错峰出行”。北京地铁里的人确实太多了,我们这些天天靠地铁上下班的市民,确实深感痛苦。在早晚高峰的时候上地铁,经常要有人在后面帮忙推一把才能勉强关上车厢门。
大家都希望坐地铁的人能少一点,可提高票价,人,真的会少吗?相信早晚高峰去挤地铁的,大多数都是不得不这个点上下班的上班族,就算地铁里的人少了,这些人还不是要转移到公交车上去?记得以前地铁一旦出故障,相关路线的地面公交就拥挤不堪。如果地铁早晚高峰涨价,那么可以想象的结果是,地面公交将面临极大压力。然后怎么办,公交车也接着采取涨价吗?
而且,上班族本来生活压力就大,现在专门在早晚高峰涨价,不等于是在向这个群体“增负”吗?
地铁涨价不是小事,希望多论证、多听取市民意见,在早晚高峰出行的,刚性出行需求的占多大比例,地面公交又能承受多少转移后的客流压力,都要拿出有说服力的数据。
□李祥(职员)
西直门“最差”的根源在哪儿
《新京报》昨日报道,北京启动治安整治行动,西直门地区成为整治重点。此前在对百万市民进行的一个城市治安秩序调查中,西直门地区以6万余票摘得“最差”。
西直门附近的“乱”,很多市民都有体会。开车走到那里经常迷路,打车很难,叫黑车容易被宰,游商遍地,小广告到处都是。哪怕什么都不干,在那里换乘个地铁,走路都堵,在高峰时段,没半个小时上不去车。
所以,启动专项整治行动当然是好事,但正如有关官员说的,要先“找到根源”。西直门附近有十几条公交线路,3条地铁线路,还有北京北站,附近还有动物园、天文馆、古动物馆等旅游景点,以及著名的“动物园批发市场”商圈。众多因素导致这里成为人流和物流的集中爆发点。因此,根源还是在城市规划的问题。
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规划问题,逐步分散这个地区承载的功能,光是靠短期的集中执法行动,打击黑车、驱赶游商,只是治标不治本,恐怕很难摘掉这个“最差”的帽子。
□王建(职员)
公交车身上能否标明线路
在北京乘公交车常常感觉有些不方便。比如,对那些并不是每天乘坐固定线路的人来说,每到一个车站,就总要先慢慢研究站牌。在很多站点,通常会同时立着十几个到几十个不等的站牌,候车点之间距离从几米到几十米。你站在每个站牌前研究来研究去,想知道这里有哪几趟车可以载你到达目的地。
在上下班高峰时期,这样的情况我想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乘客好不容易挤上了车,然后问某某站到不到。司机回答说不到!这人返身就急着要下车。司机和售票员就不乐意了,责怪你一句让你下了车,算是便宜你了。
后来我有一次出差,才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很好解决的问题。在很多城市,每一辆公共汽车,都是一个移动的站牌。每辆车的车身上,都标有从起点到终点的各车站站名,你只要站在路边,看到来的公交车上有你要去的目的地,上车便是了。
在北京的公共汽车上通常只有满满的商业广告,能不能多为乘客考虑,换成路线图和车站名呢?
□石恢(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