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庆达(北京市民)
粽子是端午节的应节食品,大江南北都有,但是南北粽子差别很大。南方粽子个儿大,造型美观,而且大多数不用捆扎,用料以江米为主,大多包含腊肉或火腿。北京的粽子个儿小,并且必须用马蔺捆扎,品种单一,都是江米小枣粽子。北方的粽子一般都不含肉食,在老北京要想吃到南味粽子只能到南味糕点铺购买。
北京的老式家庭都喜欢自己包粽子,如果自家没有包粽子的手艺,糕点铺和小吃店也都有销售。同时,五月节期间还有串胡同卖粽子的街头小贩,他们背着椭圆形木桶,边走边吆喝:“江米小枣来———,好大的粽子来哟!”每当吆喝到“好大”和“粽子”四个字时拉着长声儿还要把音调提高半度。
当年的小学课程表每周都有一节劳作课。一进入农历四月,劳作课的老师,都会向女学生传授制作粽子的技巧,这里所说的“粽子”并非食品,而是一种形状像粽子的手工艺品,称为“缯子”。六七十年前的小姑娘都很喜欢这种东西,端午节前小姑娘们课上课下都忙于此道。首先将橡皮纸(即图画纸)裁成宽度两三厘米的长条,将长条纸连续折叠成若干(六个以上)等腰直角三角形,最后形成一个由三角形组成的六面体,这就是工艺品缯子的胎。胎做好以后就要在上面按顺序缠线,各色花线平整地排列在六面体上,将六面白色橡皮纸全部盖严,最后形成一个花里胡哨的缯子。缯子的顶端拴上引线,底端可以拴上罗苏或玻璃珠子,也可以将几个缯子穿在一起,还可以在一个大缯子的三个顶角拴上三个小缯子。小缯子可以作为女性的胸前饰物,也可以作为闺房的摆设。许多小姑娘还会拿自己的作品,向大人和小伙伴们显摆,主动争取他人的夸奖。
做这种小缯子用不了多少线,当年的绒线铺都很会做生意,他们把五光十色的线头下脚料,整理出来廉价卖给小学生。集腋成裘,众多女学生的小买卖,在端午期间也是一宗不小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