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蜗居瓦房数载 新房成却病逝
新京报
2011-05-08 02:43

   张淑贞

  性别:女

  籍贯:河北阳原

  终年:89岁

  去世原因:病逝

  去世时间:2011年4月9日

  生前住址:北京东城区群智巷胡同31号

  生前身份:家庭主妇

  89岁的张淑贞在一间半的瓦房里住了一辈子,养活了四个孩子,多想住一住新房。新房里有抽水马桶,上下有电梯,比15平米的四合院亮堂舒服得多。

  盼了三年。还有俩月,她就能拿到新房的钥匙。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患,剥夺了老人最后的愿望。

  省出粮油接济众邻居

  “没上过学,不识字,做了一辈子家庭主妇。”女儿张炜总觉得自己的母亲一生平凡,没法跟大人物相提并论。

  张淑贞1921年出生,幼年丧父。24岁那年,张淑贞嫁给了同村农民张守和。为了谋生,两人挑着担子进北京做小生意,当了“北漂”。解放后,丈夫进皮毛厂当工人,每月工资72块钱,养活三儿一女六口人,日子过得很紧凑。

  当时每人每月配给大约26斤粮票,3斤油票。张淑贞管着全家人的口粮,每天做饭,都要称出4斤粮,粗细搭配。“做好饭之后,母亲父亲看着我们先吃,等我们吃得差不多了,他们再吃。”张炜说,一直到现在,母亲还有看着儿女们先吃饭的习惯。

  “每到月末,街坊家就断炊。母亲都会从我们牙缝里抠出5斤粮半斤油,接济邻居。”大儿子张金全回忆说。

  1961年,配给的粮食缩水,6口人的口粮只能养活4个人。为了活命,张淑贞带着张金全投奔包头农村的亲戚,省出2个人的口粮。

  在农村,张淑贞整天带着儿子四处挖野菜充饥。张金全记得,有一天晚上,母亲兴奋地捡回一只冒着臭味的死猪崽,收拾完了炖给大家吃。“那是这辈子最香的一顿饭了。”

  一间半瓦房内蜗居一生

  张淑贞一家六口住在北京群智巷胡同的一处四合院。

  为了节省三块钱,张淑贞家跟堂哥一家合住了南边的三间房,每家一间半,15平方米,每月六块钱房租对半分。房里没有家具,一张大通铺的床,冬天搬进一个烧煤球的火炉取暖,夏天就在院子里吃饭纳凉。

  1973年,丈夫张守和病逝,张家的天塌了。张淑贞开始从皮毛厂揽活加工,每天从工厂背回100多张兔子皮,展平,洒水,铺匀,晾干,再送回工厂,一张赚1.2分。

  日子好过了。孩子们工作,结婚,分房,相继搬出四合院。15平米的老屋,张淑贞一人住着,也不那么拥挤了。

  2008年3月,旧房拆迁改造,张淑贞搬出住了50多年的一间半瓦房,第一次住进租的楼房。虽说舍不得四合院和老街坊,但这个来自农村的老太太在一间半瓦房里蜗居了一辈子,盼着住一住楼房。再过三年,分的新房就能建成,张淑贞就要在北京有自己的房子了。

  庆幸未在新房内离世

  2011年3月21日,张淑贞查出了肺癌晚期。

  还有两个来月,张淑贞就能领新房的钥匙了,再过一个月,正好是她的90岁大寿。好事成双,儿女们原本打算在新房里给母亲庆生。

  张炜说,老母亲吃了一辈子苦,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就在临终前,也不愿给人添麻烦。

  医院的病床使用一次性床单,方便老年人如厕。张淑贞说,用夜壶吧,弄脏了床单浪费。

  儿女们不同意。但是,这个89岁的老人就像倔强的孩子一样,干脆把夜壶藏在身下,谁要也不给。

  儿女们找来护士长。护士长请求张淑贞交出夜壶,女儿张炜赶紧帮母亲翻身,发现她两腿之间硌出了血。护士长湿着眼睛对张炜说,您母亲真仁义。

  4月9日,张淑贞突然把大儿子张金全唤到耳边,笑着说,幸好没搬进新房,不然死在里面,你们住着晦气。

  张金全的眼泪哗地就下来了。

  下午3时56分,这个一生平淡无奇的家庭主妇双唇紧闭,安详离世。

  ■ 亲友寄语

  我的母亲是一个家庭妇女,虽然没有文化,但她身上聚集了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艰难困苦独自承受,任劳任怨,平凡善良。——女儿张炜

  本报记者 王瑞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