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
新京报
2011-04-30 02:40

 今天,我们该如何做父母?这依旧是当下每个父母都逃不掉的课题。药家鑫杀人案和留日学生刺母案报道出来后,公众的普遍反映就是他们无法理解,身为人子,他们何以做出这些惨无人道的事情。而随着媒体的深入报道,我们看到了他们俩更为隐秘的成长细节,这些细节出来后,我们在对这两个孩子感到痛恨的同时,也多了一些同情和反思。为此,我们编辑此版,期冀为每个为人父母的读者提供阅读参考。

  【话题背景】

  药家鑫案

  4月22日,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开车撞伤人后又连刺数刀致对方死亡一案,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去年10月20日23时许,被告人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外西北角学府大道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转身从车内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

  赴日留学生刺母案

  2011年4月1日晚,在浦东国际机场到达大厅,搭乘航班从日本返沪的男子汪某到达不久,就与前去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焦点是关于学费。当时,汪某从托运的行李中取出一把水果刀,对着母亲顾某连刺9刀,导致顾某当场倒地昏迷。汪某随即被赶来的民警抓获,同时民警迅速将顾某送至附近医院抢救。

  据了解,汪某父母供他到日本留学,每年开销三十四万元,而他却选择以如此方式对待母亲。

  【新书速递】

  成长有规律,长大不容易

  □书评人 张强强 

  日前,著名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出版了新书《长大不容易》,通过自己三十多年来亲身经历的数百个源自实际生活的案例,与父母们分享如何做最好的家长,如何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看到“长大不容易”这个充满感慨的书名,很多家长由衷地感叹:真是说到我们的心坎儿里去了。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母亲,在亲身经历过一个小生命从孕育到出生、从婴儿到幼儿、从童年到少年、从青年到成人的全过程后,卢勤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2010年,曾经的“知心姐姐”卢勤荣升为“知心奶奶”,小孙子的出生,让卢勤与儿子儿媳共同经历了养育一个小生命的焦虑与纠结后,卢勤发现,在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有太多需要家长们掌握的儿童成长规律。俗话说,头一个孩子照书养,第二个孩子当猪养。虽然是玩笑话,但也说明了成长规律的重要性。做了三十多年的知心姐姐,卢勤接触过无数焦虑的父母。她经常对父母们说:“虽然长大不容易,但是成长是有规律的,我们不必焦虑,但是我们需要学习。”

  今天的父母们没有人不是望子成龙的,但是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却又十分茫然。有多少父母,恨铁不成钢地埋怨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聪明;或者因为工作忙碌而把孩子丢给老人,没有尽到抚养和教育的责任;抑或对孩子管束过多,恨不得无微不至地代替孩子做好所有的事情;甚至不断地给孩子报名最昂贵、最有名、最流行而不是最适合孩子的补习班,只因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孩子过早地失去了童年,今天的家长如此地急功近利,中国的家庭教育更是充满了误区与陷阱。

  今年年初,一部名叫《虎妈战歌》的教育书在网络和媒体上掀起轩然大波。作者蔡美儿是耶鲁大学的美籍华裔教授,她在书中详尽地介绍了自己是如何以严厉的手段和铁腕的作风将两个女儿培养成了音乐神童。“虎妈”的理论之所以风行,就是因为这种“不打不成材”的“胡萝卜加大棒”式教育方法在中国还是受到很多家长的推崇的。在《长大不容易》中,卢勤也点醒家长们:“逼迫和体罚有可能让孩子在短时间内取得突飞猛进的成绩,但这种强迫式教育必然会给孩子留下一个扭曲的心灵。父母们要清醒,我们究竟要的是什么?是一时的成绩,还是一个健康开朗、全面发展的孩子?”

  成长是个过程,是父母和孩子在不断体验中共同学习的过程,想要培养一个好孩子,父母自己首先要成为好父母。现在,许多父母停止学习,却把自己内心的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实现自己未尽的愿望,最终却让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快乐,留下心理问题的隐患。

  《长大不容易》就是这样的一个写给天下父母看的“一生的教育之书”,更是一本适合父母与孩子共同阅读的“一生的亲情之书”。其实,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比孩子更需要受教育,只有父母被教育好了,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家庭教育不能“隔山打牛”,只针对儿童,而一定是一脉相承,从源头开始重视。

  【经典重读】

  “大家”写出来的家教“小书”

  □书评人 李雪琴 

  我不太相信有一本包治百病的育儿宝典,用以解决孩子成长中的所有问题,但如果非要推荐一本参考性很强的育儿书籍,我会选择《家庭教育》,它非常适合作为父母的第一本早教书。

  现在的父母不是没书可读,而是可读的书太多,随便走进一家书店就会发现,育儿书和励志书总是在最显眼的位置。但同时,我们也知道,要找一本好读且实用的育儿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的时候,选择的困惑大于匮乏的烦恼。

  目前,占据早教书籍市场主体的仍然是引进版图书。一方面,外版书经历过一定的市场检验;另一方面,它又降低了创作的风险。要知道原创一本育儿书的投入是很大的,无论是从作者的角度还是出版社的角度。

  当我们迷恋了一阵舶来的育儿书籍之后,突然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有的理念固然很好,但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实践起来会有一些困难。自我鉴定一下,我还算是一个懂点育儿知识的妈妈,也接受了很多西方的教育理念,但当我的孩子对我直呼其名的时候,我还是稍许有些不自在,这个“不自在”就暴露出:骨子里,我们仍然是中国家长。进一步想,即使是我们自己能接受孩子直呼其名,但他们的老师或者上司会吗?如果某一天,他们去了国外,或者哪怕只是进了外企,直呼其名不过是入乡随俗而已,问题是,现在不是。

  从这个意义上讲,能立足本土的优秀原创育儿书一定会成为稀缺资源。

  《家庭教育》就是一本“大家”写出来的“小书”。作者陈鹤琴先生是我们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和同时代的很多学人一样,他们都走出国门,接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陈先生1914年从清华学堂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获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士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硕士学位,因此,他的书既能从中国教育的实际出发,又带有先进的科学理念,完全有别于传统的“家训”类教子书。

  单从内容上说,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一是整本书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陈先生记录下自己孩子的很多成长经历,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析,所有观点都有充分有力的证据。这样的做法在《卡尔·维特的教育》中也被采用过,不同的是,老卡尔要做的是培养天才,而陈先生分明是在找寻适用于大多数正常孩子的普遍规律。我始终认为,父母并不缺少信息,更缺少的是信心和耐心,因此,很多焦虑都可以通过在旁人那里印证而得到释放。比如说,当一个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某个问题的时候,如果发现别人家的孩子身上也有这个问题,他马上就会轻松很多。在这本《家庭教育》里,我们可以从陈先生记录的大量案例里找到我们熟悉的例子,并且知道应对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另一个特点是,《家庭教育》明确指出家长应该做和不该做的101条原则,并且既包含“养”的内容,如卫生习惯,也包含“育”的内容,“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小孩子为什么怕的,为什么哭的”,“小孩子怎样学习待人接物”,“我们应当怎样责罚小孩子的”……这样的话题,今天也依然是家庭教育中的热点,依然是困扰很多父母的主要问题。

  或许你会觉得这本成书于上世纪前期的书有些过时,但我想,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完成对“人”的培养,而“育人”的很多原则是可以跨越时空的。

  陶行知先生在为《家庭教育》作序的时候说:“我深信此书能解决父母的许多疑难问题,就说它是中国做父母的必读之书,也不为过”。我倒是觉得,是否必读可以讨论,但如果你没有太多的时间学习大量的育儿理论,又想找一本好读的育儿书,无疑这本书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相关推荐
菲律宾放宽与台湾当局官员互动限制 国台办回应
第一看点
这些移风易俗科普知识您要知道!
新京号
“天工”机器人现场幽默回应半马夺冠:我的档期更满了
财经
彭凯平×萨尔曼·可汗:你准备好把孩子交给AI了吗?
新京号
如何应对孩子厌学与休学?
文化
章燎原:中国味道可孕育世界级零食巨头!
新京号
理解幼儿,也能更好地接纳自己
文化
美丽乡村是什么样的?委员、专家共论乡村建设路径
乡村
2025年石景山区义务教育入学咨询问答——非本市户籍适龄儿童
新京号
想你啦,你知道吗?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