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往事
□王彬(学者,北京)
说及元大都的中轴线,有必要征引一段史料:
世皇帝建都之时,问于刘太保秉忠,定大内方向。秉忠以丽正门外第三桥南一树为向以对。上制可。遂封为独树将军,赐以金牌。每元会圣节及元宵三夕,与树身悬挂诸色花灯于上,高低照耀,远望若火龙。
世皇帝,即元世祖。刘太保秉忠,就是刘秉忠,曾经封为太保。大都南侧有三座城门,左侧是文明门,右侧是顺承门,中间是丽正门。丽正门后面是皇城,也就是大内。在营建大都的时候,元世祖征询刘秉忠以什么事物为依据决定大内的方向。刘秉忠回答是在丽正门外第三座桥的南侧有一株大树,可以用它作为基点。元世祖同意了,把这株大树封为独树将军,每逢元旦、正月十五与皇帝生日,在那三个节日的晚上,将各种颜色的花灯悬挂在这株大树上,远远望去,高低错落仿佛绚烂的火龙。
这段引文见于元人熊梦祥的《析津志》,《析津志》散佚以后,作为片段保存在乾隆年间编纂的《日下旧闻考》第三十八卷京城总纪里,作为史料应该是可信的。如果是这样,大都的中轴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南端就是那株被封为“独树将军”的大树,以此向北,至海子桥,今天的后门桥止。这条中轴线与明清北京的中轴线基本重合。在这条中轴线上有几个重要节点,即:丽正门,大都中央的城门,位于长安街南侧,天安门向南的延长线上。丽正门之后是灵星门,皇城的第一座城门。灵星门之后是崇天门,宫城的第一座门。再北是大明门,前朝的第一座门。再北是延春门,后寝的第一座门。再北是厚载门。此门是宫城最北的一座门。最后是厚载红门,是皇城的北端之门。大明门与厚载门之间是大明殿与延春阁。明朝初年将延春阁拆毁,堆筑了一座土山——今天的景山。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镇压前朝的王气吧!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海子桥的北侧没有标志性建筑,其北的中心台虽然是大都的中心点,但是与海子桥并不在一条直线上。钟、鼓楼相差更远,不是在今天的位置上,而是在旧鼓楼大街,距离海子桥至少向西偏离了200米。这一现象延至大德九年(1305)才开始发生变化。在这一年,元成宗铁穆耳修建了万宁寺。这个寺至今尚存,位于鼓楼东北的草场胡同12号,只是湫隘、凌乱不堪了。在元代,万宁寺规模浩大,“中塑秘密佛像”而丑怪吓人,成宗的皇后布尔罕看到这个佛像后,传旨把它的头部用手帕蒙起来,不久又下令把它毁坏。二十二年以后,成宗的继任者泰定帝在万宁寺建造了供奉成宗御容的影堂。对此,《析津志》记载道:“原庙 行香 完者笃皇帝中心阁 正月初八日”完者笃皇帝是元成宗蒙古语的称呼。中心阁便是成宗的影堂。每年正月初八要到中心阁祭祀成宗皇帝。中心阁位于中心台的东侧,与海子桥相向而对,在今之鼓楼的位置上,它的出现,取代了海子桥而成为中轴线北端的新标志,是北部最后的节点。这一年是泰定四年(1327),距大都建成时间,至元十三年(1276),已经五十一年了。而只有在这一年,从独树将军到中心阁,大都的中轴线才算最终完成,且为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