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对百年剧社要心存敬畏
新京报
2011-04-23 01:42

 摄影眼

  毛小雨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我国的百年老店、百年剧社并不多,它们可以改革,但改革时必须要有敬畏之心,不能随意而为!

  秦腔声声唱秦川。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这一流布于中国西北地区的戏曲形式,在20世纪初受到一批西安知识分子的关注,因为秦腔风格既粗犷似火,又柔情断肠,是极受西北百姓欢迎的戏曲剧种,他们于辛亥革命后的次年即1912年,成立一个以人才培养与戏曲演出为一体的戏曲班社易俗社,其目的就是通过锐意的革新与改造,达到开启民智、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目的。

  可就是这个中国罕见的百年剧社,近些年命途多舛,特别是最近的一条消息,更是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4月1日西安易俗社在停演多年后重新开唱秦腔,最便宜的普通票价380元,豪华包间竟高达8000元/间。吸引人眼球的不是易俗社重张这回事,而是其天价门票。由于门票的畸高,各媒体之间议论不断,赞同者有之,骂娘者亦有之。不管重新开张的易俗社生意如何,这次产生的轰动效应是巨大的。

  然而,当剧院现今的经营者说如何花了一千多万元,要打造高端秦腔观众群体,并且不仅要演秦腔,还要请京剧、豫剧各剧种的名家来演唱,真是踌躇满志。如果放在一家新开张的剧场来说,所有这些行为并不为过,我们可能还会对此经营者不按常理出牌击节叫好。可对易俗社这家百年老店来说,却令人感觉到气味的异样。

  自1840年以来,中国屡受异族入侵,社会动荡不安,及至辛亥革命成功,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各个方面均呈现出新的气象。戏曲的地方剧种更是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中国剧坛,不少有现代思想的戏曲班社相继建立,易俗社就是其中之一。然而,硕果仅存的就此一家。

  仅在1949年以前,就历经1926年“围城”、1929年饥馑和八年抗日战争的困难岁月。然而,剧社依然生机勃勃,涌现出了一大批剧作家,易俗社成了中国鲜有的集戏曲创作、戏曲教育和戏曲演出的戏曲班社。其剧作尤其突出,易俗社剧目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是卓越的,剧作家大多为饱学之士,编写的唱词无论在韵辙、辞藻,还是文学色彩上,都是高水平的。这也是易俗社早期的剧目备受知识分子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

  1949年之后,经易俗社改编、整理的一部分剧目,如《三滴血》、《柜中缘》、《双锦衣》、《夺锦楼》、《庚娘传》、《三回头》等剧目,都受到观者欢迎。这些戏一直流传至今,成为秦腔的保留剧目。易俗社的剧目创作,从创作质量、数量上看,其成就是巨大的,对后来秦腔发展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然而,易俗社在近十多年却举步维艰,先是被并入某文化公司,后又成立有限公司,似乎在改革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然而,对这样百年剧院的改革,应该在梳理清剧院的特点与源流上下功夫。易俗社的创始人与经营者既是革命者,又是剧作家,其次才是剧院经理人,他们爱戏、懂戏,是真正的戏剧家,所以才使剧院建设有血有肉,积累丰富,非一般的文化商人所能比拟。如果仅仅以现代普通企业的管理方法经营改造之,结果则是:名还在,形、神俱散矣!

  文化企业的发展,如果仅仅是想以简单的投入产出原理来套,则必败无疑。精神产品是特殊产品,政府相关部门要对百年剧社加以扶持引导。大企业也要有回馈社会的责任心,如果今天投入的钱,短期就想得到丰厚的回报,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投资,并非理想选择。

  天价票也可能会受到追捧,因为市场很大,集团消费者往往因不掏自己腰包而没感觉,但却和易俗社创社之初就立下的宗旨背道而驰,因此也没必要再打易俗社的旗号了。我国的百年老店、百年剧社并不多,它们可以改革,但改革时必须要有敬畏之心,不能随意而为!

相关推荐
如何防止年轻干部“刚起步就跌倒”?
政事儿
久久为功,加固中央八项规定的堤坝
北京
海淀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学习会议,扎实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北京
3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6994起
第一看点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
时事
习近平:加快建设文化强国
新京号
持续擦亮新时代共产党人作风建设“金色名片”
北京
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抓到底
北京
中央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时事
人民日报评论员: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 增强有效应对美关税冲击的信心
时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