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防“养鱼执法”,把监督权交给消费者
新京报
2011-04-20 02:41

    ■ 社论

  “瘦肉精”事件尘埃未落,“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牛肉膏”等又接踵而来。近来性质恶劣的食品安全丑闻频频被曝光。当前全社会都在反思:食品安全屏障为何屡屡被突破?监管到底缺失在哪儿?把好“入口”安全关该有哪些突破?

  新华社近日的一篇报道揭露了许多地方普遍存在的严重的“马后炮”监管问题。报道指出了下面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现行体制下,一些地方监管部门的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要依靠上级返还的收费罚款来“解决”,这多少造成了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的“执法为利”。甚至有食品审查员形象地称:“如果说之前爆出的上海出租车运营是‘钓鱼执法’,我们现在就变成了‘养鱼执法’,每天的工作目标就是想着如何完成‘创收’任务。”

  面对“养鱼执法”的现实,很多人呼吁要提高政府监管的效率和廉洁程度。然而,人们也担心,即便给各级监管部门配备再多的人力物力,对他们给予再严厉的监督,但“养鱼执法”的制度不改,养越多的人,也就等于要养更多的“鱼”———指望他们尽心尽责地替全国消费者万无一失地把住食品安全的每道关,恐怕很不靠谱。

  如果企业没有强烈和紧迫的自我监督的压力和动力,那么中国的食品安全(乃至其他绝大多数产品质量问题)是不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的。而这种压力显然主要来自消费者自己,没有什么人比婴儿家长和厨房主妇更加痛恨三聚氰胺和“瘦肉精”了。

  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为什么很少有大的食品安全丑闻,并非那里的政府特别能干和廉洁。真实的原因在于企业实在不敢冒这种险,因为其成本往往是不堪承受的。一般来说,在那些国家,企业,尤其是像食品企业这样的事关国民身体健康的企业,一旦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它基本上就不会再有为自己辩解或改正错误的机会了。

  倒不是说政府会用行政命令强行关闭它们,政府的确会课以重罚,但那对企业来说通常并不足以致命;关键是各种消费者权益组织的无穷无尽的索赔官司,特别是媒体的持续曝光等,使企业今后不可能再有任何市场生存空间。因为企业根本犯不起错误,于是就非但不敢主动坑蒙拐骗,还必须克勤克俭地时刻进行着自我检查,以防疏漏。

  而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的监管往往恰好相反,常常是把消费者排除在监管力量之外,对媒体和消费者的自发监督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事实证明,像三鹿和双汇这样的企业,一些政府官员都曾千方百计地想要和正在设法保全它们,可能是因为三鹿和双汇是政绩的重要源泉,也可能是因为如那位食品审查员所说的———要“养鱼执法”。

  如何根治“养鱼执法”的顽症?理顺食品安全监管的机制固然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要把监督权真正交给消费者,而媒体和各类消费者组织就是他们的代表。政府监管部门甚至并不需要做得更多,只要鼓励媒体和各类社会组织自发去不遗余力地“监管”,对于暴露出的问题逐一进行彻底的解决,中国的食品安全顽症就算不能迎刃而解,也至少会痊愈一大半。


相关报道:

    “瘦肉精”事件尘埃未落,“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牛肉膏”又接踵而来。食品安全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然而恶性事件却频频出现。食品安全屏障为何屡屡被突破?   

    温家宝说,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举例来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执法人员在现场还查获一本笔记本。笔记本上记录着从3月22日至4月14日的馒头出售明细账。经粗略统计,该作坊每天销售金额在3000元左右,据估算,每天制售“染色馒头”达数千个。工商部门初步调查,该作坊制作的“染色馒头”大多供给老板亲属所开的8家零售摊点,其中一个客户是学校。   

    连日来,上海公安部门对涉嫌犯有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法人代表叶维禄、销售经理徐剑明等5人依法刑事传唤。经审查,这5名犯罪嫌疑人分别交代了企业自2011年1月以来,违法生产、销售掺有违禁添加剂“柠檬黄”的“染色’馒头83716袋,共计334864只,价值20余万元。 

    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被曝光在馒头中加入色素、防腐剂,回炉过期馒头,更改生产日期,制成“染色馒头”后销售到上海华联、联华等多家知名超市。昨晚,国家质检总局表态要求严查“染色馒头”违法行为。记者走访北京市场发现,北京的馒头多为“现场制售”,市工商局表示此前的多次例行抽检未发现北京有“染色馒头”。   

    3月15日,河南“瘦肉精”事件发生后,为查清“瘦肉精”的生产、销售源头,河南省公安厅迅速确定了“追上线、查网络、端窝点、打源头”的案件主攻方向。通过层层“倒追”,公安机关发现,湖北襄阳籍刘某为制造“瘦肉精”的最大嫌疑人。   

相关评论:

    食品安全问题,近时集中爆发,既有牛奶投毒案件这类个例的刑案,也有瘦肉精、染色馒头、牛肉膏、毒生姜等一般经营行为中的问题。投毒犯罪的个案,虽令人震惊,尚属小概率事件;无所不在的问题,主导日常生活,尤其使人不安。   


    十年难禁绝的“瘦肉精”风波中,难得一则令人欣慰的消息,珠海检验检疫局近日对外宣称,其治下供应澳门的活猪11年检测无瘦肉精记录,如果此言证实不虚,确是创造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食品安全“特区”。   

    食品安全监管就是一个极其日常而普通的公共事务。如王岐山副总理所言,“这些事情真靠监管,就在菜摊上,就在米市里,就在饭馆里。”问题就在于,我们现在没有这么多的卫生、质检部门的人员,天天去市场上检测,去为民众的食品安全把关。   

编辑:张笑尘

 

相关推荐
识别“客服来电”是否有诈,平台的“主动为之”不妨多一些|快评
观点
起底“闭店产业链”:一家门店是如何“金蝉脱壳”的
时事
走进宁德渔排:福建移动做大做强5G智慧海洋,支撑乡村振兴!
新京号
食品行业年度猜想:反腐改善食品安全?
健康
中共中央:加快自贸区、自贸港等对外开放高地建设
时事
如何处置?哪里能置换?北京发布超标电动自行车“十问十答”
北京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第一看点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发布
第一看点
景区外商铺游商“鬼秤”欺客
北京
九头鹰口罩下架 工商调查
综合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