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同里的车也要有“出路”
北京市交通委宣布,全市多个区县正在招聘专业交通协管员,协管员队伍至少将增加千人,并进胡同执法,以扭转胡同乱停乱放车的情况。(4月17日《新京报》)
对胡同乱停车加强管理,还是有必要的。以我所居住的朝内大街为例,在停车费大幅度上调,交警、协管员加大“贴条”力度后,街面两侧乱停车现象大为减少。但很多人把既不用花钱,又少人管理的胡同当成了停车的首选。
胡同里的居民可就倒霉了。每天早上,往往是居民的车还没开走,外面的车早已在等车位。胡同停车密度之大,用“插翅难飞”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不但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也成为极大的安全隐患。居民不胜其烦,却又毫无办法。
当然,因为正规车位少,即使没有外来车辆,胡同里居民的车辆停放也面临很大问题。笔者以为,处罚不是目的,关键还是要给车辆以“出路”,让车有地方停靠。年初,东城区安定门附近胡同就开始建造立体停车场,既省地儿,停车又多,值得其他胡同借鉴、效仿。
□冯亚东(职员)
过半学生体质差谁该反思
今年清华首次将体质测试纳入招生选测环节,有近七百名考生自主选测了体质加试。最终无人获得优秀(总分90分以上),不及格的占了63.5%。(4月15日《新京报》)
按照《国家学业体质健康标准》,近700名考生过半体质不及格,这样的结果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担心:我们的学生怎么了?
细想一下不难发现原因。学校普遍追求升学率,学生的体育课、课外活动课能免则免。家长为提高孩子的学习竞争力,课余时间为孩子安排了各种学习辅导,体育锻炼在“考个好高中”,“上个好大学”的大前提下只能靠边站。学生在经过了功课和课外辅导的轮番“轰炸”后,往往会选择不需太费力的活动来放松自己,如上网、聊天、打游戏、看电视等等。
一个跑几步就喘,甚或老是生病的高材生,能算是一个合格的人才吗?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也该多做反思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明确提出要保证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如何保证这个目标落实,还得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观念转变。
□李小星(职员)
“最牛盲道”什么时候能绝迹
社科院教授于建嵘等学者在微博上发起“随手拍摄问题盲道”活动,网友可将拍摄的问题盲道上传,参评“最牛盲道”。(4月15《新京报》)
我是一所盲人学校的老师,在所教的班中,有这么一个学生:35岁,山东人,全盲,在我所教的按摩班学习。从住的地方到学校要1个小时左右,我最关心的是他在路上的安全,他也常常向我提及盲道常常让他没有安全感,问题盲道到处都是。我还有个学生也说:“相信自己的盲杖、莫信盲道。”在他的心中,有些盲道已是一种摆设。
百姓遇到困难长时间得不到解决时,有人会说是因为具有解决能力的部门和人没有受到这种困境的干扰。套用于此又何尝不是呢?社会上的很多人根本没有体验盲道之于盲人的重要,以致对盲道的爱惜维护意识淡漠,在不经意间会搞破坏、乱占、设阻碍。
看着网友上传的那些“最牛盲道”,我们是否都该用心去体会下盲人生存于世的艰难,对他们行走的道路多一些呵护?而这些已被曝光的“最牛盲道”,什么时候才能从现实绝迹呢?
□何祖永(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