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专家与民众,谁误解了谁?
新京报
2011-04-16 02:40

 ■ 一周观察

  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位专家被“拍砖”,远的有经济学家张维迎、卫生专家孙东东,最近是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因为对药家鑫杀人动作与钢琴的关联性解读,惹来一些网友批评。在一部分人心目中,“砖家”已经取代“专家”,成为多个领域专业人士的代名词。

  从凡事听信专家观点,到对专家持普遍怀疑态度,是近十来年的事情。专家与民众之间,为何距离变远,被什么所隔阂?这成为一个耐人寻味的公共话题。

  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有的情况属于专家运用自己在理论方面所掌握的技巧,为各种利益集团代言。公众很多时候并不明白专家观点和利益集团究竟存在什么样的交易或关系,只有在上当并且感受到切身之痛时,才一股脑地将愤怒倾泻到专家身上。威信的降低,带来了影响力的下降,专家也由此被拉下讲坛。

  也有一些情况,属于知识结构的问题,有的专家在知识层次上更新不及时,用一二十年前甚至更古老的观点指导民众,这自然会招来批评。

  有的是表达方式上的问题,发言太随意,面对记者采访像网民一样情绪性发泄,因为身份的特殊被舆论放大,显得荒谬而尴尬。

  有的学院派味道太浓,直白的问题往往被专家说得云山雾罩,听得人一头雾水,说了跟没说一样。

  另外,这个时代对专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专家过于“专”,没有多学科知识素养的储备,眼界太窄,给出的答案自然不能满足更大范围受众的需求。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时候责任不在专家,在民众。专业判断有时候会与常情判断有出入,甚至有冲突,这很正常,这正是专家发言的意义所在,公众也要尊重专业和科学。

  有时候受传播媒介增多以及价值取向不同的影响,一些比较系统化的专家观点在传播过程中丢失关键信息,造成了不小的误解,专家说法一旦被掐头去尾或者被片面放大,就很有可能带来民情激愤。

  但是,专家理应独立于民情,忠实于自己的专业判断,有时候被一些网民批评并不是坏事,不能怕批评而一味迎合民意,这样更可怕。负责任的专家应该坚持自己的理念,梳理和引导民众情绪流向真、善、美。

  从长远来看,公民常识的增强对专家发言提出了更高要求,专家必须珍惜自己的发言机会,承担起作为专业人士对社会的责任。没有权威未必是好事,但权威一定是靠专业的判断、诚实的操守赢得的。□韩浩月

相关推荐
中方正在和更多国家共同应对美滥施关税
第一看点
谁动了我的机票?悄悄被退订后,“私吞” 500元差价
财经
为什么我说班主任才是顶级牛马
新京号
两会热议人工智能:委员建言产业落地、人才培养与立法保障
时事
诺贝尔奖为何忽视了工程师?
文化
为什么长大以后,我们越来越不相信鬼故事?
文化
大戏看北京3月17-23日文艺资讯丨话剧《赵氏孤儿》诉说命运
娱乐
年轻人的第一台“付费刑具”,正在批量倒闭
新京号
运动场内外:近代女性争取的不只是运动的空间
文化
《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发布
第一看点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