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战国青铜鼎现半锅狗肉汤
新京报
2011-04-01 02:47

    陕西考古专家鉴定汤中所炖为半只雄性幼狗,附近发现似酒液体

   据新华社电 考古人员去年底在一座战国秦墓的青铜鼎里发现了半鼎“骨头汤”,鼎里炖的是什么肉呢?日前,经动物考古专家鉴定,鼎里炖的是半只年龄不足一岁的雄性幼狗。

  去年11月25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专家在西安咸阳机场二期考古工地上清理一座战国秦墓时,在其壁龛中发现了一件青铜鼎、一件青铜钟和一件漆器残件。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隋唐考古部部长刘呆运说,这件高20厘米、腹径24.5厘米的铜鼎在外形上没什么独特的,但将其打开时发现还有半鼎骨头汤,汤的表面漂浮着青铜挥发出来的绿斑锈物质,汤色混浊而骨头清晰,因长期浸渍,骨头也变为青铜锈的绿色。

  经过专家鉴定,骨头为不到一岁的小公狗的骨头,因铜鼎密封较好,汤至今没有挥发。

  另外,考古人员还在青铜钟中发现了疑似酒的液体。专家分析,虽然两者的液体都有待检测,但按照事死如事生的原则,墓主人一定是鼎食之家的贵族,生前喜好酒肉,死后也就享用不已了。

  ■ 释疑

  怎么鉴定骨头是狗骨?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部部长胡松梅说,在库房标本库里保存有陕西商洛东龙山遗址(夏商时期)出土的4只完整的狗骨。这次发现的尺骨与标本库里的几乎一模一样,而桡骨呈半圆形,确定为食肉类动物。最后经过与标本比对分析,大家一致给出结论:骨头为狗骨头,因为骨骺未愈合,应该为一只未成年的小狗,年龄在十个月到一年之间。

  记者在资料室看到,考古人员已经整理提取出骨头,将其按位置拼出了原有的模样。胡松梅说,鼎内的长骨头为小狗的左前肢,还有小狗的7块颈椎骨、13块脊椎骨和17条肋骨。虽然仍“缺胳膊少腿”,但从整体看已可说是半只幼狗。

  两千多年汤为何没挥发?

  专家认为,此前在西周时期的墓葬青铜器中曾经发现过骨头,想必是其汤已完全挥发。这次能保存下半鼎汤应当与墓葬良好的密闭条件有关,铜鼎密封较好,又兼没有被盗扰,才使骨头汤保存下来。

  狗骨到底属于哪种狗?

  胡松梅表示,人类与狗相伴已有万年历史,由狼演化而来的狗起初的品种应当较单纯,不似如今存在众多的宠物狗,但其品种仍有待进一步鉴定。

相关推荐
春游江淮 | 为什么要来临泉
新京号
重塑哪吒肉身的关键法宝,藏在河北博物院里
时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油泼面:西安美食的岁月山河
文化
古人对蛇的尊重与崇拜,都凝结在了这些文物上
文化
笔与墨:收藏中国及其映照中的另一个美国
新京号
元宵节谈特色美食:内蒙古,驰骋于白红之间的美味
文化
【100个雄安文化名词】② 南阳遗址
新京号
谁是阴山脚下第一城?
新京号
“大戏看北京”2024展演季闭幕大戏《李白》,走近诗仙的人生
娱乐
头条 | 半城烟火半城诗!今天他们带着楚韵风情“组团”来到界首!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