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 第6期
■ 逝者生平
朱光亚 1924年12月生,湖北武汉人。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博士,研究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光亚是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曾参与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试验和研制,后又相继组织实施了核电站筹建(如秦山核电站),并参与了“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还参与了中国工程院的筹建工作。1999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4年12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国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
■ 亲友寄语
您一生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谦虚谨慎,勤勤恳恳,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对科学精益求精,是科学家的榜样,也是年轻人的榜样。 ———温家宝
他十分精心地组织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程开甲、邓稼先、陈能宽、周光召、于敏、黄祖洽、陆祖荫等成千上万的杰出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两弹”研制,他在“两弹”的研制中是“科技众帅之帅”。
———李政道
他是一名真正的科学家,他将科学的态度投入教学工作就是体现,尽管他说自己“一生只做一件事”,但实际上,他做的所有事都是这样,无论大事、小事,都讲究用科学的方法处理和对待。———学生宋家树
父亲做事严谨,但并非只关注细节,他会用战略的眼光考虑每件事的可实行性,他是一位“战略科学家”……他很少写书,也不愿接受媒体采访,但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写成一本书。———长子朱明远
一封信唤回游子心
1924年12月25日,朱光亚出生于湖北,在家排行老三,父亲给他取名“光亚”。
在密执安大学的4年苦读中,朱光亚的成绩全是A,每年都获得奖学金,25岁时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妻子许慧君介绍,在校时,美国教授常夸奖朱光亚的考卷工整、娟秀,“看起来是享受。”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作为密执安大学中国留学生主席、留美中国学生中西部地区科协分会会长的朱光亚牵头组织起草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开始在中国留学生之中传阅。“祖国的父老们对我们寄存了无限的希望,我们还有什么犹豫呢?……我们还不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的人民?……中国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欺辱的民族!”这封公开信还刊登于《留美学生通讯》上,在留美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此后,朱光亚自筹经费,带头踏上了归国之路。
全力投身两弹研究
朱光亚的学生,金属物理学家、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宋家树说,朱光亚“是一名真正的战略科学家。”
“他做事仔细、严谨、慎重,但并不是只关注小事,他用发展性、可行性的眼光看待中国国防建设,深思熟虑。”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胡思得也这样评价朱光亚。
归国后的朱光亚在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从事物理学基础教学。1955年1月,我国决定在苏联援助下进行核武器研究,朱光亚也从东北人民大学调回北大参与组建原子能专业,开始了他长达50年的核武器研究工作。1962年,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要在两年之内将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
“那时大家的压力都很大,我们没有大型计算机,只有手摇计算机,计算速度慢,要计算一个数字不知道摇多少次摇杆,又赶上三年困难时期,很多工作人员都出现浮肿。朱光亚经常和大家一起讨论,鼓励大家要坚定自力更生的信心,令大家很受鼓舞。”对于那段艰苦的时期,胡思得记忆犹新。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刻,乘坐撤离车赶往观测点的朱光亚落泪了。这一年,他39岁。
此后,朱光亚又带领同事们加快研制速度,3年后的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也爆炸成功。
沉默低调平易近人
沉稳低调的朱光亚不爱说话是出了名的。朱明远回忆,中科院院士吕敏曾打趣说:“你父亲太不爱说话,我们对他都快有意见了。”
对下属,朱光亚却没有一点架子。“虽然他比较严肃,不爱说话,但他其实非常平易近人。”胡思得说。
下属递交上来的文件和报告,朱光亚都会仔细修改,字迹工整,连错别字、标点符号都会改正。
曾任朱光亚秘书的陈建平跟随他工作10年,他回忆,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朱光亚在几个单位身兼数职,各个单位都有传阅文件送过来。“有一次,一个文件送来,另外一个单位送来的文件里还有这个文件,他就写了一个字条:‘陈建平请注意,今后不要再发生文件送了又送的现象,朱光亚。’”至今,陈建平仍旧珍藏着这张字条,以便时刻提醒自己在之后的工作中更细致认真。
宋家树是朱光亚的学生,曾在吉林大学跟随朱光亚学习原子物理。“老师的板书工整、漂亮,教学方法更是特别。”宋家树说,朱光亚首创的“表演实验”,把深奥的物理定律表现得十分有趣。
而朱光亚在宋家树事业发展关键时期给予的指导,更是令他感怀至今。
宋家树回忆,上世纪60年代,朱光亚正在挑选科技骨干,得知宋家树愿意接受组织安排,决定安排他投身核材料研究。此后的26年间,宋家树辗转四川、青海从事核材料研究工作;回京后,又在朱光亚的推荐下从事军备控制科学技术方面的工作。
“这对我来说是个重大决策,也是个难得的机会,能够从事这么重要的工作,是我年轻时从没想过的。”说起老师以及自己一生的事业,宋家树言语间透着激动和感慨。
多情老人念旧爱家
生活中的朱光亚爱家而念旧。
朱光亚和妻子许慧君在国外留学时相识,归国后结婚。朱明远说,在他的记忆里,父亲从未和母亲说过什么爱情誓言,但点滴温情却浸润在生活中。
“家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一定要等母亲下班回家后一起吃饭,有时,父亲还会亲自下厨。父亲因病住院后,母亲则每天都要到医院去陪伴。”朱明远说,这些年,从未见过父母之间出现不愉快,平和的父亲更是从不对孩子们发脾气。
朱明远回忆,由于自己赶上“文革”和上山下乡,很多课业都耽误了。他回京后,父亲虽然身兼重要职务、每日工作繁忙,还是抽空为他制定了好几本复习资料,帮他补习,只用了半年,就教他学完了6年的初、高中课程,顺利考上了大学。
朱明远说,父亲的生活很有条理,家中物品、书籍等都被他收拾得井井有条,哪份文件放在第几个保险柜的第几列、第几层他不用看就知道。朱明远记得,自己小时候顽皮,有时会从父亲的抽屉里“顺”走一支铅笔,但很快就会被父亲发现少的是哪一支。
生活中的朱光亚保持着朴素的作风。“父亲有个百宝箱,收集了钉子、螺丝等小配件,家里什么东西坏了,他都自己修;他买来用于出行的旧自行车,也被他维修保养得很好;剩菜剩饭一定会留着下顿吃。”
朱明远结婚时,父亲送给他一个收音机当做结婚礼物,这令他爱不释手,因为使用频繁,收音机出了小故障,只得暂置一旁。不久后,收音机就被父亲拿去悄悄修好了,父亲还特意留了一张字条,告诉他哪个按键被修理过,使用的时候要轻一点。
最后时光仍念国防
朱光亚与老师吴大猷师生情更是一段佳话。朱明远在《我们的父亲朱光亚》一书中写道,朱光亚与老师吴大猷的师生情源于西南联大,当时,勤奋好学的朱光亚不仅是吴大猷的学生,更如同他的家人。艰难的岁月里,朱光亚帮助老师料理家务,背着师母去医院看病,跟随老师到国外求学,二人的师生情延续数年。
后来,吴大猷在台湾病逝,朱光亚因身份原因无法前往,悲痛之余,拜托好友李政道前往老师的灵前拜祭。
81岁时,朱光亚退休,此后约有一半时间是在医院度过的,但病中的朱光亚也不闲着,他日思夜想的仍是中国的国防和科技建设,每年温家宝总理去看望他时,他都会递交自己亲手完成的发展国防科技方面的《建议》,包含从科技发展、科研诚信到提高经济竞争力等多个方面。
2011年2月26日凌晨4时,雪花飘落北京,当日上午10时30分,这位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老人因肺感染导致多器官衰竭,与世界作别。
巧合的是,据北京天文台相关人士介绍,以朱光亚名字命名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的小行星“朱光亚星”也是在每日上午10时30分落下地平线。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安颖 实习生 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