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物
众多头衔中 最惜医生名
走过人生94个春秋,吴阶平故去。
在昔日同事、学生和患者眼里,这位“国之大医”的一生,就像一部传奇。
中国泌尿外科奠基人、临床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红色御医”……众多耀眼的头衔,吴阶平最为珍惜的,还是“医生”的身份。
今年1月20日,协和医院。
病榻上的吴阶平,听妻子念着一本书:好医生有3个条件,仅仅有精湛的医术不够,还要有高尚的医德和服务的艺术……这本《好医生之路———吴阶平医学教育思想研究》,是昔日同事、学生编写的,送给吴阶平的94岁生日礼物。
手术好被戏称“三只手”
吴阶平出生在江苏常州城的一个殷实之家。
父亲为他取名泰然,号阶平,希望走一条逢山有路的平坦人生。
16岁那年,吴阶平进入北平燕京大学医预科,1936年进入北平协和医学院学习。从此他的一生,就再没与医学和病人分开过。
他曾很坦率地说过,自己做医生“应该说是父亲的决定”。
当时的中国,军阀割据、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父亲吴敬仪要求子女不从政,不从商,必须学医,“医生决不会失业”。同时,“要学医一定要做个好医生,一定要进协和”。
1947年,经著名泌尿科专家谢元甫教授推荐,吴阶平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师从现代肿瘤内分泌奠基人、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哈金斯教授。
哈金斯非常喜欢这个年轻、勤奋的中国学生,有时看见吴阶平干脆利落地做实验、做手术,会感慨地说:“你有几只手啊!”
由于手术技术不一般,吴阶平在美国同行中,被戏称为“三只手”。
周总理最信任的医生
1948年年底,谢绝了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挽留,吴阶平回到祖国。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1976年,吴阶平与周恩来有20多年的接触与交流。他是周恩来最信任的医生。70年代,作为周恩来医疗小组组长,主持、参与过多位领导人的医疗会诊。
他担负周恩来晚年疾病的治疗工作,为拯救总理生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1976年1月7日,周恩来总理对吴阶平留下了他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吴大夫,我这里没事了,需要你的人很多,你去吧,他们需要你……”
由于医术高超,吴阶平还曾多次率领中国医疗组赴印尼为当时的总统苏加诺治病。
上世纪70年代末,苏加诺的私人医生将自己写的回忆录《历史的见证》送给吴阶平。
当时吴阶平的助手许永照负责将书译成中文,他回忆,书中用大量篇幅介绍来自五个国家的医疗组为总统治病的情况,其中对中国医疗组评价最高,“WUJIEPING”在书中出现7次,为各国之首。
患者来信每封亲自回
医德,吴阶平最看重。
他的学生回忆,老师经常强调,医生必须把病人当做亲人,诊疗时一定要考虑到患者的痛苦和心情。
上自国家领导下至普通群众,无论是哪种身份的患者,吴阶平一视同仁对待。
学生管德林称,做肾脏手术,吴阶平一直倡导经十一肋间入路,从不切除第十二根肋骨。
“病人切除了一个肾脏已经很痛苦了,决不能再切除一根肋骨。”管德林回忆,这句话,自己铭记、沿用了40多年,并传授给年轻同道。
身为赫赫有名的医学专家,吴阶平十分重视来自国内外素不相识病人的求医信。每一封来信,他都亲笔做答,从来不用学生或者年轻医生代劳,且当日事当日毕,决不过夜。
对于一些患者,吴阶平还亲自登门拜访治病。
平易近人,是很多学生对吴阶平的评价。
友谊医院泌尿外科教授、曾在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就读的杜林栋回忆,“北二医”建校初期,公交车站距离校区较远,很多新生需要背着行李,步行很长的路才能到学校。一次,时任校长的吴阶平坐车偶遇去学校报到的学生,便下车亲自将学生的行李搬到车上,并让学生与他坐车同行。
提出医生“艺术的服务”
除了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吴阶平认为,一个好医生,还需有艺术的服务。
1989年,吴阶平在文章中这样阐述:艺术的服务,就是应要求医生懂得病人的心理和需求,从实际出发,为病人服务。医生必须耐心听病人的诉说,深入了解病人,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并且在接触病人的过程中,用病人听得懂的语言去解答疑问,解除忧虑,介绍必要的知识,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学生管德林回忆,有一年,泌尿外科病房里,住进两个因外伤导致尿路狭窄的朝鲜族小男孩。扩尿道很痛苦,孩子产生了极大的心理恐惧,一看到医生就吓得哭闹不止。
吴阶平听学生们说起此事,跑到病房去,跟两个小朋友谈心,“不扩尿道,手术就白做了。不能从尿道排尿,总带着一根管子(膀胱造瘘管)多痛苦啊!不能回家,不能上学。下一步,你想怎么治啊?”
尽管是八九岁的孩子,他们也为管子苦恼,慢慢地就开始自觉配合治疗,这让在场的年轻医生十分佩服。
94年的一生中,吴阶平担任过的头衔有多少,他自己也未曾统计过。
头衔虽然很多,他最喜欢认认真真地做一个医生,一个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