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书店将是一种自由空间的遗迹
新京报
2011-03-10 02:43

 ■ 城市新观察

  ●殷罗毕(博士,上海) 

  随着廉价便捷的电子阅读的到来,书店毫无疑问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遗迹一种。书店如果消失,将是一件我们无可挽回,但又对我们的生活而言灾难深重的一大城市空间的变故。这一变故是全球性的灾难,在北京,近年有第三极书局的关闭,在上海有2010年的开闭开诗歌书店的关闭和季风书店的危机,甚至惨淡经营的法国书店也无力支付高额租金,美国唯一一家专营法国图书的书店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但阅读依然将在人类生活中继续下去。甚至与某些所谓人文知识分子所担忧的相反,新一代人,所谓80后90后甚至00后并不会与阅读相隔绝,他们的阅读量甚至出人意料地大大提高了。从起点等各网络小说站点的流量看,网络阅读的需求量是惊人的。但真正的问题在于,网络阅读将带领人类进入的,只是围绕着我们神经的一层受刺激后产生的直接幻觉而已。我们发现,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是发生并存在于某种空间之中,而这种传统精神生活的式微乃至消灭,其最显著的外部迹象便是书店的灭种。

  从趴在一台荧屏穿越秦汉,到拿着一块ipad的玻璃板随走随看,直至在毫无屏闪和刺眼感的kindle上翻阅电子纸张,阅读正在变得日益便捷和廉价。这种便捷和廉价,来自书籍的物质性存在的消灭。书籍被缩减为一连串的字符,阅读被降低为对于信息的浏览。捧卷闲读、掩卷长思,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显然有着获取信息之外更多的意味。以先锋小说家马原的说法,人类与所有动植物最大的区别并不在于劳动,而在于人类会毫无来由、没有目的地去想。这种无功利的“想一想”,便是捧着一本物质的书,读了几页,略感小倦时,掩卷之后的长思。而这种散漫、无目的的思和想,恰恰是人类维持自我精神空间丰富性和复杂性的一堵天鹅绒城墙。闲读和闲思,将人类从获取食物和生活来源的动物般的生存锁链中解放出来,获得精神自由。

  但现在,阅读所带来的自由正面临着灭顶之灾。因为阅读的自由,首先来自人类与信息之间的距离感。完全投入剧情的读者,只是阅读物的奴隶,因此,一种遭遇性的阅读,便至关重要。而遭遇显然只能发生在物质世界中。在一个完全由符号和信息所组成的网络世界中,你所得到的,都是你所搜索的。在一个网站,你打开的阅读网页,都是选择进入的分类。这种分类,来自于对所有读者包括你自己喜好的分类。

  但在一家书店之中,比如在位于琉璃厂的中国书店,你会偶遇众多你原先并不打算翻看的书籍,这些书籍甚至并不属于当代中国人的阅读兴趣,来自1970年代关于杜勒斯的灰皮本和1980年三俗而又撩人的雪米莉艳情惊险小说都会不期而遇地出现在你面前。如果就阅读者的近期关注而言,可能这些书籍完全不在其搜索和预期范围之内。但现在书已经在你眼前了,你的手会偶尔但实实在在地落在那本书上,甚至你仅仅因为一张封面的颜色或一种特殊的装帧,就会打开那本你意料之外的书籍。被一排排书籍所包围的书店空间本身,事实上也扮演着让一种阅读者置身于宇宙中心的精神迷宫感。阅读者自己只需伸开手臂,触手在任何一张封面或书脊背后便能打开一个全新的、自己所未知的世界。这个世界,或许刚刚还停留在同样在书店中游荡的某个人物嘴边。如若在1920-30年代的北京或1930-40年代的上海,那个书籍内的新世界甚至可能就来自身边的某个长衫君子或西装老克拉的笔下。世界就此在四壁的通天书籍之间,弯曲、打开、并以完全不可预测的方式相遇。

相关推荐
举办图书市集、对话文化名家,北京中小学校多种方式打开读书日
教育
支棱书单①:不管明天如何,我只要今天能放肆大笑
文化
进入博物馆,为什么即便“走马观花”,也能感受到一种规律?
文化
谁住在中国最热的地方?
新京号
当人类变成化石,树木仍将屹立不倒
文化
《你们去荒野》:如果“脱落”是我们的命运
文化
2025北京图书订货会闭幕,这些新书和活动值得回顾
文化
焕新石景山 | “百年老街,热气腾腾”
新京号
当读者不敢抬头,古诗词就成了“泥塑木偶” | 专访黄晓丹
文化
是什么点燃了古史辨之火?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