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李强 打破“体制内”的特殊利益(3)
新京报
2011-03-05 02:41

  比较

  “内外”差异导致差距拉大

  新京报:据报道,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逾140万,继2009年以来连续三次超过百万,竞争最激烈的前6个职位考录比例超过3000∶1。从以前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到现在的“年轻人,到‘体制内’去”,您认为“体制内”的诱惑体现在哪里?

  李强:“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差异,笼统讲的话没有什么太大意义,所有不同单位都会有差异,即使是“体制内”的单位其内部也有差异。现在的问题,实际上是如何来看待公务员等几个特殊群体。最近这几年考公务员变得很热,原因有很多种,但是有一点,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那就是公务员能带来的好处很多。

  换句话说,在目前的制度设计中,公务员相对来说虽然收入不算很高,但是福利会好一些,比如能够得到低价位的房子呀等等,像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差距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

  新京报:这种“差距”体现在哪些环节,能否细化?

  李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纯粹工资性质、收益性质方面的差异,这方面不是很明显;第二类是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的差异,也就是“体制内”能享受到特殊的医疗、就业、养老、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便利;第三类是因为工作性质、工作特点所带来的,甚至包括社会声望、社会地位、社会关系,这一类比较特殊,但是这一类也是事实,不能否认。比如说公务员处在这个特殊位置上,别人办事都要求着他。

  新京报:曾有一份报告中指出,户籍和出身是拉大收入差距的重要推手。是否在“体制内”生存,也在成为拉大收入差距的重要推手?

  李强:其实,我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做数据分析的时候,就发现同样的结论,就是在影响中国人收入的因素中,出生地特别重要,就是你在哪出生直接影响你未来的收入。

  在这里,需要提出两个概念,一个叫做先天因素,一个叫后天因素。人们往往把因先天因素而获得资源的这种现象视为不公平,把因后天自己努力因素而获得资源的现象看作是公平。实际上,在一个公平的社会里,应该让那些积极努力、贡献大的人,获得更多的资源,让那些不积极、不努力、没贡献或小贡献的人获得的资源少一些。

  如果一个社会让那些不积极、不努力、没贡献的人,获得更大的资源,那就是不公平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人不能决定自己的出生地,按出生地定户籍的制度具有不公平的特点。

  新京报:户籍和“体制内”往往是纠结在一起的,互为条件,互为结果。

  李强:但是为了理清思路,最好不要把二者放在一起,不然容易搞糊涂。户籍制是一个单独的问题。

  当然,户籍和“体制内”在本质上是相似的,就是说它是利用这套制度来决定谁能得到资源,和谁不能得到资源,体制内、体制外也是这样。

  所以,问题的核心还是资源占有,如果户籍不跟资源占有结合的话,户籍就失去意义了。包括这次买车摇号,必须得是北京户籍,外地人就有纳税时间限制。“体制内”同样如此。

  新京报:大量的年轻人都奔向“体制内”,尽管对个人来说是一种“理性选择”,但有媒体称这是中国人才的巨大浪费。

  李强:我曾经在文章中引用法国思想家圣西门的一段名言:“假如法国突然损失了50名优秀的物理学家、50名优秀的化学家、50名优秀的数学家、50名优秀的音乐家、50名优秀的作家、50名优秀的工程师,将使法国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僵尸;假如突然失去的是没有用自己的劳动促进科学、艺术、工业进步的王公、议员、省长、主教等,这并不会给国家带来政治上的不幸。”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有这个涵义,一个社会如果在择业上引导人们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价值,那么将会增进整个社会的福祉。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机关人员膨胀过快,增加了全社会负担,如果“挤入公门”的就业选择继续推波助澜,是不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

  本报时事访谈员 高明勇 北京报道

      [3]

相关推荐
马斯克将离职:硅谷“钢铁侠”何以沦为“替罪羊”?|新京报专栏
观点
新闻8点见丨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总体安排今日公布
时事
关注 | 电梯更新、以旧换新……一大波好政策来了!
新京号
第五轮美伊核谈判在即,以色列将做何打算?
国际
我区成立四大教育集团→
新京号
专访陈林:“三位一体”合作经济是通往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
智库
@庄儿里人,6月起,这些新规影响你我生活!
新京号
从“选学校”到“选专业” 高考志愿填报要注意这些细节
第一看点
6月起,这些新规将影响你我生活!
新京号
与徐英瑾、李腾共游德国(8.21-29),从宗教改革到德国哲学之旅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