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扶持催生电企“跑马圈地”
“每年的两会期间,电力企业负责人会见各省领导都是重头戏,而寻求新能源的发展合作几乎都是交谈的重点。”一位研究人士透露。在多项政策支持下,五大发电集团不惜成本跑马圈地。
“中国风电市场的发展几乎主要是靠政策支撑的。”国内一家知名基金公司经理的概述一点也不为过。
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正式颁布,以法律形式明确提出国家将实行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这给予了投资者信心。
2007年出台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中又明确规定,权益发电装机总容量超过500万千瓦的投资者所拥有的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到2010年和2020年应分别占比3%和8%以上。
而在国内超过500万千瓦的投资者多是央企和地方大型发电集团,也意味着主要发电集团发展风力发电是一项任务。
在多项政策支持下,中国风电发展步入快速轨道。占据国内60%发电市场的五大发电集团开始跑马圈地,在各地建设风电场。各地地方政府也将风电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中。包括甘肃酒泉在内,目前国内已经有7个千万级的风电基地,并都计划将其打造为“陆上三峡”。
虽然在风电开发之初,成本较高,风电电价较高,但为了获得风电资源,不少企业仍是不惜亏损取得项目。一位资深电力研究人士表示,“那时候要获得项目拼的其实就是企业的抗亏损能力。”
他介绍,在每年的两会期间,电力企业负责人会见各省领导都是重头戏,而寻求新能源的发展合作几乎都是交谈的重点。曾有媒体披露,在北方某省,一家企业本已与当地政府签订了风电项目协议,确定了开发区域,没想到省里直接安排来了一个更大的央企,于是该企业手中的项目作罢,先前的协议也等同于一张废纸。
2011年新年伊始,能源大省山东有20个建设项目获得发改委批准,16个为新能源建设项目,其中12个为风电项目,华能、国电、大唐、华润等电力巨头均在其列。
其实这样的圈地行动还在继续上演,并开始蔓延到海上。在2010年9月国内首轮海上风电特许项目的招标中,多家央企电力集团报出令业界瞠目的超低价。央企中国电力投资集团更是两次投出0.6101元/千瓦时的全场最低电价,这一价格不仅逼近目前我国陆上风电价格,甚至也低于一些地区火电的高峰电价。这一价格被普遍认为将注定亏损,因为业内的普遍预计海上风电保本电价大约为1元每千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