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春节防范爆竹伤害
新京报
2011-02-01 02:41

 爆竹声中一岁除,但每年春节期间,又都是很多意外伤害的高发期,以被烟花爆竹炸伤、烧伤者居多,尤其是孩子,重则断指、失明、毁容,轻则耳鸣,甚至失聪。解放军309医院创伤显微外科主任赵东升指出,鞭炮炸伤、烧伤的严重程度比前段时间明星Selina的烧伤还要严重,Selina只是皮肤上的损伤,而鞭炮危害会造成包括肌肉、肌腱、血管、神经、骨骼等深部组织的伤残。

  鞭炮炸伤易造成深部组织伤残

  解放军309医院创伤显微外科主任赵东升说,在以往接诊案例中,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伤害,很大一部分是使用了劣质鞭炮或是将燃放的鞭炮拿在手里不放。赵东升说,烟花爆竹属于火器,一般会造成伤口开放性伤害,有裂口,皮肤、血管、神经等各种组织受到缺损,有的伴有骨折,比如将手炸得稀巴烂,这需要在显微外科手术中进行修复和组织移植;也有造成闭合性损伤的,即皮肤没有裂口,但鞭炮爆炸瞬间会导致皮下组织损伤、内部挫伤、粉碎性骨折等。

  爆炸引起的机械力可能震伤眼球

  北大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李明武说,“放大花炮时要保持在安全距离3-5米之外,隔上几分钟后再去查看引线是否点燃。”李明武说,爆炸引起的机械力,还可能会造成眼球破裂或眼球内出现异物,导致失明。“如果炸到眼睛,一定要及时就诊,不要使劲眨闭或揉挤眼睛,不要扒开眼睛来看,也不要拿水冲洗眼睛,否则会造成眼内容脱出,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一定要将受伤的眼睛用干净的纱布等轻轻扣上、遮盖住,尽快找专业医生处理。”

  ■ 炸伤处理

  开放性损伤

  别用绳子或皮筋捆扎止血

  赵东升说,因为被炸伤造成开放性损伤的,可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布、手绢进行包扎止血,包扎时用绷带等加压或包扎后用手压住止血,一般施压在伤口稍上方或伤口部位的动脉位置,十分钟后就能止血。肌肉撕裂严重的,需要用止血带进行捆绑。“有些病人使用皮筋或细绳子进行包扎是不可取的。”赵东升说,在临床中经常发现患者在就诊前自行救急处理伤口时,用皮筋或细绳子进行捆扎止血,一扎就是一个小时以上,“但这种止血方法不能扎太久,要按时放松,否则会因捆绑太久血流不畅造成肌肉坏死等严重后果。另外,橡皮筋、细绳子止血往往因为压力不够大,让止血带变成了出血带。”

  断指/骨折

  救援时间长,断指需冷藏

  如果因鞭炮炸伤造成了骨折,需要在自救时用夹板、厚一点的杂志、书籍、木板来临时简单固定。如果造成了手指断离,则需要将断指一起携带到医院,赵东升说,“断指一般不用自行特别处理清洁,否则会造成内容物进一步损伤,直接拿上就好,如果要隔很长时间才能处理,则需对断指做冷藏、干燥保存,如果污染物严重,可以用自来水进行简单冲洗,用无菌纱布、干净毛巾包裹住送往医院。”

  ■ 健康防范

  正规渠道选购,别“团”爆竹

  专家提醒,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有生产许可证的正规厂家的烟花爆竹,尽量别网上“团”爆竹,以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和悲剧发生。李明武说,燃放鞭炮烟花时不要将其对着建筑物或人,也不要对着墙,否则容易造成反弹伤人,立花炮时应立得稳妥,以免烟花四溅,“让鞭炮飞”不是什么好主意。在燃放烟花爆竹时,一定要有成年监护人在场,防止孩子因为顽皮将点燃的鞭炮放入容器如啤酒瓶中寻求爆炸的刺激,也不要将鞭炮丢进水里燃放。

  老人/儿童/孕妇需防噪音

  中日友好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刘丹丹说,春节期间的鞭炮燃放声音肯定会超过85分贝,如果长时间待在这样的高分贝噪音环境中,或多或少都会造成身体的不适和伤害。

  “还有一种伤害属于爆震,一般在鞭炮燃放时非常少见,类似于炸弹爆炸造成的威力特别大的冲击波伤害。但如果爆竹飞进耳朵里,就会产生爆震效果,造成全聋、鼓膜破裂、出血等后果。”刘丹丹说,燃放鞭炮时,最好躲进室内,关闭门窗,捂上耳朵或张开嘴巴将接受到的声音发散出去,防止爆震。对于心理素质不是很好或神经衰弱、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不要被惊吓到,尽量减少噪音损伤,以及燃放鞭炮造成的刺激性气体和粉尘的刺激,这些粉尘容易诱发或加剧哮喘、慢阻肺患者的病情。

  本报记者 潘波

  

相关推荐
速看!雄安多部门致信新区中小学生
新京号
湖南临澧烟花厂爆炸事故已致9人遇难 26人受伤
第一看点
【火灾案例警示】东城消防发布火灾案例警示(五)
新京号
夏季安全生产“十防”!
新京号
给18个月幼儿灌酒,无论出于什么心态都不该宽恕 |新京报快评
观点
国家林草局教育部联合发通知 加强中小学生森林草原防火宣传教育
时事
中国帆船帆板运动协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暑期帆船运动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新京号
快自查!你的车里有没有这些“隐形炸弹”
新京号
安全生产问题隐患报告奖励典型案例
新京号
科技赋能安全生产生活,大兴举行安全宣传咨询日活动
北京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