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调控】
兵在象棋中人数最多,蜂拥成群,密布棋盘,而且只能向上,不许后退,这像极了北京的人口现状。北京人口的上涨速度,在世界城市里史无前例,这还是在户籍的藩篱隔离之下。人口给北京带来空前活力,也让北京苦不堪言,如何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改善人口分布格局,安置好“兵”的问题,是北京面临的高难度挑战。
1972万人,这是截至2009年底北京常住人口的总量。
一组数据显示,“十一五”前四年,北京年均增长54.3万人,比“十五”期间年均多增近20万。与此同时,北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
“十二五”规划草案中,“构建适应首都发展的人口格局”在历年的五年规划中首次被单独列出,明确提出合理调控人口规模。同时,在人口服务和管理方面,草案明确表示将实施居住证制度。并且,北京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一个涵盖全员的人口信息系统。
“人口格局”独立成章
去年夏天,顺义城区附近贩卖水果的安徽小商贩张新香发现,她的同乡已陆续离开这个被北京市定位为“发展新区”的地方,她自己也逐渐感到难以生存。
与此同时,“顺义模式”已开始作为人口调控的样本,引发社会关注。在此模式中,整顿对流动人口有巨大吸附作用的传统服务业、低端第三产业,包括马路市场、小门店小企业等,取得了明显成效。
截至去年3月底,顺义区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数为14.4万人,与其他几个区位、面积、经济总量、人口数量大体相当的远郊区相比,流动人口数仅相当于其他区的1/3或1/2。
去年底陆续召开的各区县两会中,“人口调控”也成为各区县未来5年工作中的一项重点。朝阳区区长程连元坦言,“十一五”期间,朝阳区研究测算得出该区总人口承载能力360多万,但很“不幸”的是,实际人口曾经达到439万。
在此形势下,北京“十二五”规划草案中将“人口格局”独辟篇章,明确提出“合理调控人口规模”。规划草案中预计“十二五”期间北京市人口仍会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低端业态调整退出
“十二五”规划草案关于人口格局的引言中提出两个重点,分别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完善人口管理制度。其中,明确表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人口规模调控的根本途径。
和“顺义模式”相呼应,草案中写入了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提高商业物流、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再生资源回收等行业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序。对于低端业态,“十二五”的态度是加强规范、调整退出。
增强新城人口承载力
草案明确提出北京将实施居住证制度,并将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全市联网、部门联动的“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对此,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刘印春解释说,这个居住证不是现在上海等地实施的那种赋予公共服务功能的居住证,主要是采集信息,用于信息化管理,实行动态监控。
“十一五”期间北京一批新城已具雏形。未来五年,北京市表示会促进重大功能性项目向新城配置,以增强新城的人口承载力和吸引力。
审势
出台全市人口发展与调控政策相关法规,同时细化人口调控工作主体,做到“有章可循”。
应完善人口居住管理手段,具体措施包括“以产引人”、“以证引人”、“以房引人”、“以岗引人”。对于流动人口相对聚集的街乡、社区、村,应当实行“市民化服务、常住化管理”,把流动人口对就业服务、技能培训、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等方面需求纳入城市公共服务范围,推行“实有人口”的管理新体制。另外,搭建人口区县流动的监管和引导合作平台。推动教育、医院等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向郊区转移和延伸,促进城市功能、产业和人口向外疏散。
——市政协委员陆杰华
解局
“对户籍不会有硬性指标控制”
王景山 北京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新京报:如何评价以缩减低端劳动力控制人口的“顺义模式”?这会否造成新的社会问题,比如家政、社区、生活服务短缺等。
王景山:首先,我不太赞成使用“低端”这个词,这是一个社会分工的概念。“顺义模式”我认为是比较好的,各个区县都应该结合本地区的功能定位,学习借鉴这个模式。顺义区目前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问题,二是城市化问题,当地农民也要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顺义区政府是统筹考虑,制定符合本地区特点和功能定位要求的人口管理服务政策。
像顺义清理假冒伪劣脏乱差的小商小贩,建立新的规范的服务业准入门槛,首先对于本地和外地劳动力来说,门槛是同样的、公平的。
居住证是过渡措施
新京报:草案中提及户籍指标调控,调控到多少是合理的?现在每年户籍增量是多少?
王景山:在全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北京从来没有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的“表示”,此前也没有一个严格的户籍指标控制。“十一五”期间,每年批准的户籍增加人数大概有14万左右,但常住人口每年增长40万左右。过去是计划经济,我们能够靠户籍控制人口增长,现在是市场经济,调控人口规模布局,要采取新的综合性的市场化的政策措施。
我认为,对户籍不会实行硬性的指标控制,会根据具体需要,有一定的弹性,包括对于人口总量的控制。
新京报:居住证制度是此次草案一个新点。
王景山:居住证也是一个过渡措施。通过居住证管理,政府要掌握服务多少人口,资源如何配置。总之,它的目的是为在北京生活的所有人服务,保障他们的权益。对于在北京居住工作一段时间,做出一定贡献的人,也应在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相同的待遇。
加大新城建设力度吸纳就业
新京报:如何看待新城、环首都地区在纾解人口压力中起到的作用?
王景山:“十一五”期间,新城建设要初步形成规模,重点是通州、顺义、亦庄三个新城。“十二五”期间,北京要加大其他新城建设的力度。这些新城将按照各自功能定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吸纳相应的就业人口。
关于京津冀地区发展问题,国家会对首都圈、环渤海地区有一个规划,从产业布局、城市定位等方面综合考虑,解决共同发展的问题,会对解决首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发挥重大作用。
其实,彻底解决特大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矛盾问题,根本出路还是加快发展。特别是特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大城市和周边地区各方面的落差。
【草案摘要】
合理调控人口规模,把控制人口无序过快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则。实行户籍指标调控,合理配置进京户籍指标。
实施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全市联网、部门联动的“实有人口信息系统”,按照“来有登记、走有核销”的基本要求加强流动人口基础信息采集,进行实时动态监控。有序疏解中心城人口,促进流动人口在周边区域就业。
特12版采写/本报记者 温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