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Monopol》:聚焦当代艺术
新京报
2011-01-15 02:42

    与时政文化杂志《西塞罗》同属于瑞士出版集团Ringier,《Monopol》同样创刊于2004年。《西塞罗》是德国第一家时政类文化杂志,而《Monopol》的主编霍尔格·里布斯说,在《Monopol》创刊之前,前德国一直缺乏以“当代艺术”为主题、以“生活”为落脚点的杂志。

    霍尔格认为,既然《Monopol》是摆在报摊上卖,而不是躺在“博物馆”,那么杂志最好与老牌艺术杂志聚焦两千年艺术历史的理念,以及美式文化杂志的“学术小圈”做派保持距离。他认为,“视觉艺术”应以“视觉”为主。因此每期杂志都有14页的图片特写,摄影师来自世界各国,有时出名如史蒂芬·肖,有时则是才华初露的新人。

  霍尔格认为,要解决读者群老龄化的问题,杂志就应综合考虑柏林浓厚的多元文化氛围,结合视觉艺术、建筑与文化政治的多重视角。目前,杂志读者年龄在30到50岁之间,发行量约为3.5万本,新近杂志推出了在iPad上的阅读版本。

  每月,以关注“艺术与生活”为标语的杂志都会列出实用的城市艺术指南,发掘世界各地有意思的跨界艺术群体。《Monopol》采用的图片,刻意与一般生活方式杂志中“一味展示名利场内锋芒时刻”的照片区别。比如有一回,霍尔格请美国电影导演与摄影师拉里·克拉克,探讨毒品在艺术创作中的角色。

  艺术界的消息日新月异,可《Monopol》月刊每期只发三四篇艺术评论,霍尔格告知,杂志重点在于发掘新人,以及重新发现资历深厚但风格多变的艺术家。对霍尔格而言,一份当代艺术的杂志应该具备灵敏的嗅觉,第一时间向大众呈现风向标的指向。比如,在德国兴起使用节能灯泡前,全德各地有过不少争论。《Monopol》因此推出了一期专题,邀请艺术家以“灯泡”为题材创作。

  在霍尔格的会客室墙上,列着几幅艾未未的创意作品。艾未未在慕尼黑举办展览时两人相识,霍尔格很喜欢他。除此之外,霍尔格对中国当代艺术也略有见闻:他通过1999年一位德国人的策展首次接触到中国的当代艺术,但在连续的观察后,霍尔格感觉不少画家的主题一直在重复,难以突破。到了2006年左右,他听说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泡沫”市场,还常听到关于中国画廊的段子:“许多画作都在小规模的作坊中诞生。画廊里间会有多位画师等着随时画下一幅画,画好了就拿到前台去卖”。

  本报特约记者 张璐诗 发自柏林

  (鸣谢歌德学院协助联络采访)

相关推荐
798艺术区瑞士巴塞尔亮相,立足国际艺术目的地对话全球艺术盛会
企业资讯
“璀璨东方 全球盛典”点亮戛纳,打造中国文化出海与国际对话新范式
企业资讯
优化消费供给、提升消费体验,北京推出21项举措扩大时尚消费
北京
始于华贸,归于众生:一座超级地标如何重塑都市“品质生活”的信仰
企业资讯
国博正式推出“国家展览”品牌,首批十大展览揭秘
时事
二月兰绽放,将府公园森林影像季启幕
北京
听说这里的美术馆来了“神秘嘉宾”?
新京号
大戏看北京5月26日-6月1日文艺资讯丨端午赏大戏
娱乐
什么是美?看清美和艺术的原真面目
文化
“咖啡机器人”亮相中关村论坛的幕后:现制饮品的深度智能化
消费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