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最新发现:月球水大多由彗星“捎送”
2011-01-10 10:20

订阅
据新华社电 一项新近发表的科学成果显示,月球上的水大多由彗星“捎往”月球,“送水”时间大致为月球成形初始阶段。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月球是一个干燥无水的卫星,而2009年美国半人马座火箭和“月球坑观测传感卫星”先后撞击月球发现,月球上存在气态和冰态水。
美国康涅狄格州马卫斯理大学天体物理学教授詹姆斯·格林伍德引领的一支研究团队借助阿波罗探月计划带回的月球表面岩石样本发现,月球表面岩石内含有一种名为磷灰石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喜水”特性。
磷灰石在地质历史研究领域被认作是“水留下的签名”。研究者认为,光顾月球的水的原始来源不外乎三种情形,一是来自月球地幔,二是来自“太阳风”,三是光顾月球的彗星。
利用氢的同位素测定法,研究者发现,月球岩石中磷灰石成分的“年龄”与三种已知彗星中磷灰石成分的“年龄”相仿。这三种彗星分别是海尔-波普彗星、百武彗星和哈雷彗星。
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呈云雾状外观的天体。彗星的中央部分、即彗核部分的成分通常被认为是由冰和尘埃粒子组成,也有人将彗星形容成裹着尘埃的大雪球。
格林伍德团队基于“巨大碰撞模型”理论认为,月球在与地球分离后,彗星将水带往月球。
“巨大碰撞模型”理论是关于月球形成学说几个主流理论之一,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大约在45亿年前,一个如火星般大小的天体擦撞地球,形成现今的月球。
先前,有研究者认为,地球成形初期,彗星在光顾地球时也曾给地球带来水和其他一些重要化合物,给地球生命起源创造了部分重要条件。
格林伍德团队的这一研究发表于9日出版的《自然地学》杂志。
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科学最新发现:月球水大多由彗星“捎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