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我在粉碎“一切”障碍
新京报
2010-12-29 02:03

——从巴尔扎克的豪语说起

 □向明(台北 诗人)

  1

  生于距今211年,死于距今160年的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他创作的勤奋、速度和数量,很少有文人能与其媲美。他作品中创造出的人物形象,很多可列入不朽,《人间喜剧》系列中的小说“高老头”即是典范的一例。巴尔扎克将人的吝啬,贪婪与虚荣写成惊心动魄的罪恶篇章,对人欲横流道德沦丧的当时社会做了非常强烈的抨击。率性地面对人伦、人性的毁灭场面,巴尔扎克勇往直前,毫不畏惧,他在他的手杖柄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以示决心。无怪乎巴尔扎克被认为系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中最具批判力道者。

  本月台湾文学馆举办了“巴尔扎克特展”,展出的文物将近三百件,包括那根“手杖”。

  “手杖”中这几个字却在后来好几位中外有名的作家诗人中隐约变化出现过,尤其通过“一切”背后所指的“障碍”,处处令人触目惊心。在巴尔扎克死后四年(1854年)出生的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爱尔兰诗人,剧作家王尔德,曾经大大地感慨,说“我能抵抗一切,除了诱惑”。抵抗比粉碎消极得多,但他仍抵抗不了“诱惑”,可见“诱惑”力道也够强烈。

  比王尔德又晚生约三十年(1883)的卡夫卡可能是最崇拜巴尔扎克的人。他在一篇论文中就把巴尔扎克的那根“手杖”上的一行字搬出来,用自己的方式说:“在巴尔扎克的手杖柄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我自己的手杖上写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

  共同的是“一切”。

  这里所谓的“一切”代表各种阻抗,无数道的逆流,在挑战人们打拼的精神,挫折勇迈者前行的意志。和巴尔扎克所遇到的“障碍”不同的是,据卡夫卡自己供述是他与生俱来的“人类的普遍弱点”,而他居然利用这种弱点将时代消极的东西狠狠地吸收了进来,他说我从来没有与之奋斗过。

  如果说巴尔扎克代表的是一种积极有为的奋勇精神,而卡夫卡这个布拉格百货批发商的儿子,则自小即羞怯,内向和懦弱无能,再加上他犹太血统处处遭到的压抑,他无法与世俗“普遍弱点”对抗,只好吸收过来将自己无情的“粉碎”,要不是他用他的三部都未完稿的长篇小说,揭示了他内心对现实的荒诞,非理性、及无人性带来的痛苦,而使他在文学事业上崭露头角,可能整个世界永远都不会知道有这位文学巨人。也可以这样说“一切障碍”反而成就了他的文学事业。

  2

  出生于1935年的我们中国诗人昌耀(本名王昌耀)是另一个用“一切”来形容他所受遭遇的人。他在1998年接受一次访谈时说:“在我的诗里,我可以摧毁一切,但在生活中,一切都可以摧毁我。”

  昌耀十五岁就从湖南桃源乡下出来当兵,被派去抗美援朝,结果在1953年时在朝鲜战场受伤,后转入荣军学校读书,旋即开始写诗。1958年即因发表《林中试笛》一诗被打为右派,从此颠沛流离于青海垦区,直到1979年才获得平反,回归青海作协任专业作家。1982年参与“新边塞诗”运动,成为主要代表人之一。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确实他有“以诗摧毁一切”的功力。

  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却一筹莫展,主要是昌耀早年一到青海即与一藏族女子结婚,生了三个女儿,五口之家在那放逐的垦区过日子,其生活之窘迫可以想见。三个女儿大了,也找不到工作,读不起书,仍全靠他抚养。本来话不多的他,我们交谈时,他常常无言以对,生活中的“一切”确实不断地在摧毁他,使他只好沉默。昌耀是在2000年因癌症末期,痛不欲生,跳楼而结束自己的生命的,他终于被“一切”摧毁。

  诗人北岛,早在1977年时,以《一切》为题写过一首诗,戳穿“一切”后面的阴险虚妄,消极无望得令人难以安身,这十四行的《一切》我将之串写如下:

  “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一切苦难都是泪痕/一切语言都是重复/交往是初逢/一切爱情都在心里/一切往事都在梦中/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如此对一切都质疑的诗,表现青年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时代的挑战。然而却也不是所有的诗人都持同一看法,诗人舒婷则似乎不以为然,她在1977年7月25日发表一诗响应,题为“这也是一切——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诗曰:

  “不是一切大树都被风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不是一切梦想都甘愿折掉翅膀/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

  相对于北岛绝望的“一切”,舒婷以她母性的敏锐,发现不能以偏概全,还有暖暖的一线希望。

相关推荐
《黎明的一切》:同病相怜,但不必相恋
文化
美台等炒作东部战区位台岛周边联合演训行动,国防部回应
第一看点
小行星猎人:怀着敬畏之情仰望星空
文化
《沉默的十三岁》:关于校园霸凌,孩子怎么看?|儿童文学评审团
文化
头条 | 界首“00后”,带着爸爸上大学!
新京号
勒内·基拉尔论厌食症:现代社会批量生产“时尚受害者”
文化
对话曾留学北京的瑞士导演:电影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对方
国际
找到了!北京公园内跳湖救人的“迷彩帽”大哥:救完人就干活去了,曾在洪水中救人
北京
父亲临终前和AI说:“我要去世了,豆包”,原来他什么都知道
新京号
中国血统带来主场优势,F1中国大奖赛皮亚斯特里夺冠
体育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